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郭大炮的文娱生涯 !
在这个时代,要说最出风头的一类人,自然是演艺明星。
在一部分的人眼中,一些国家级的事件甚至都比不上一个明星的花边新闻。
一名抗战英雄将领的病逝,还没有一名歌手的受伤关注度高。
网络化的今天,资本掌握了相对大的话语权,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向令人担忧。
就像是郭大路,其实真要论作品质量与深度,他如今写出的《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根本就没法与铁生的作品相比。
无论是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亦或是文字中的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武侠都要差了不致一筹。
但写得好,不一定卖得好!
文学深度的加深,势必连带着将文字语句的难读,这就阻碍了阅读的快感。
这种精雕细琢的文章,需要慢慢品读才行,一目十行的读下去,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美感,但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真正能沉下心来阅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速食性质的快餐文化开始抬头。
如今的人们看书只是为了放松一下,并不期待从中汲取什么营养,只要写的新鲜有趣,他们便舍得为此花钱。
反观一些传统作者写的书,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自认为其思想性与文学性都有一定的高度,但语句佶屈聱牙,故事情节进展缓慢,自然为大多数读者所不喜。
读者不是作者,文学素养与阅读深度与作者群体大不相同。
大多数读者还是喜欢轻松一点的文章来阅读,严肃性的文学想要在市场上干过通俗文学,这简直就不可能。
就像铁生的作品,虽然人人叫好,但却不怎么叫座。
他写作二十多年了来获得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稿费与文学奖的奖金,至于版税收入,则寥寥无几。
传统文学逐渐正步入死亡期,想要发展壮大,只能期待下一次浴火重生。
要是按照正常轨迹,铁生的作品集的销售情况可能会超过一些传统作家,但却绝不至于火爆。
但有了郭大路的助攻,这部作品集的知名度与销售量却是以令人乍舌的速度在华夏大地爆散开来,许多郭大路的读者与粉丝,都对这位一生坚强的作者起了兴趣。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读过铁生的作品,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可在网上看了他的生平之后,顿时都被他感动了,在铁生作品开始销售时,大部分人都掏钱买了一套。
这些人之所以购买铁生的作品,并不是不是为了作品本身,而是佩服铁生本人的艰难一生以及他坚强的品质。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郭大路的影响力,若是没有郭大路这个神助攻,也不会有人对这么一位作家感兴趣。
而能让郭大路都为之钦佩的作家,他们自然要好好了解了解,然后他们便看到了郭大路为作品集写的长篇序言。
郭大路在序言的开头写道:
生命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从古至今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他的存在性却不容置疑。
虽然生命的群体一直都在繁衍不绝,但是单独的个体却总有消亡之日,包括你我,谁都逃脱不掉。
这件事残忍而又真实,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而且终将面对的终极问题。
生命只能算是一个过程,对于演员来说,他便是一部电影,或者一部电视剧,对于戏子来说,生命就是一场大戏,对于作者来说,应该算是一本书,这本书的厚度与他的智慧经历有关。
电影终将结束,戏剧终将谢幕,书本也有读完之日。
就如生命之火,有朝一日,终将熄灭。
既然不容逃避,那么如何在这个演出或者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变得从容或者精彩,这才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这一点,铁生做的非常好,或许是因为他长期以来的所受的病痛折磨,使他更能接近生命的本质,所以他才对生命本身有了独特的感悟。
他已经从容阅读了生命这部大书,从他的笔端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正是我们许多人所需要而又说不明白的东西。
他的作品适合向任何人推荐,无论身份的高低,因为生命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
想要解读生命,建议就从他的作品中开始吧。
下面是我在阅读过他所有作品之后,特意以他的视觉写的一篇小文,这篇文章属于他,而不是属于我,我现在只是还给他而已。
————郭大路
x年x月x日
在这篇序文之后,读者便看到了一篇文章的名字,这篇文章叫做《我与地坛》。
在题目下面,人们便看到了这篇被生命与智慧所雕琢的文章:
一、
我在好几篇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
…………
在铁生作品集大卖的时候,作为作协副主席的宋太平,也自掏腰包买了一套作为研习之用,当然,他研习的只是铁生的作品,而与郭大路无关。
但这本书既然买了,总是要看的。
在办公室里打开这本书之后,宋太平本想掀过郭大路的序文不读,直接观看正文,但一种不服气的心理却使的他终究从头看起。
他打定了主意,只要郭大路写的不好,他就会让人下面的人发文驳斥,他本人是不会再出头惹郭大路这个炮筒子了。
在看到了郭大路的序言之时,宋太平哂然一笑,“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等看到《我与地坛》这个书名时,宋太平更是不屑,“拿地坛做噱头,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有什么意义?哗众取宠!”
看到郭大路说“以铁生的视觉所写的小文”时,宋太平更是不屑,“你以为你是谁?还把自己代入铁生的视觉?好大的口气!”
随后他继续往下看去,这一看,便看了将近半个小时,期间脸色不断变换,有惊诧也有不信,还有一丝不明显的佩服之情。
他在办公室里捏着眉头呆呆做了半天,一直到了家门口,精神还有点恍惚。
直到掏钥匙开门时,他才发现,自己手中竟然还拿着刚看铁生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