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段永贤文集 !
1970年8月,我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矿校办工厂当铁匠。每日目睹熊熊炉火,耳闻锤声丁当,一手握钳,一手抡锤,汗花滋育茧花,火色皴染肤色,便产生了一股创作冲动。几经酝酿,于1972年初成一首诗,寄给了太行日报的前身晋东南报。投稿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见报的,就像农民希望自己种的种子都出土成苗一样。于是,我就对看晋东南报格外热心起来。一连数月,都未见它出世,想来不是拙作太次,就是编辑先生眼睛太高,也就渐渐死心塌地了。
一晃就是五年,我也调动工作到了矿机关。没想到1977年5月5日晋东南报上,发表了我1972年写的那首诗。当时我的惊异之状,不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五年前的一首小诗,居然还被编辑同志记得,而终于让它得见天日,喜悦之中,遂使我萌生了搞创作的念头。这个心中记着作者的编辑着实使我感激钦佩,虽然我没能登上文坛,只是写了几篇连自己也很不满意的东西,但我相信,像这样的编辑,是绝不会埋没掉有前途的人才和高质量的作品的。后来,我每每想知道这位编辑的姓名,只是没有机会到报社去,很觉遗憾。最近,我乘工作之余去了太行日报社编辑部,才打听到这个编辑名叫王立成,且早已当了报社副总编,八年“悬案”方水落石出。见了面谈及此事,王立成同志十分谦虚地说,编辑就是为作者服务的,如果编辑心中没有作者,品不出文稿优劣,记不住华章秀品,实在有负编辑之称,有失作者之望,一席谈话,掏心吐肺,堪为知音;过后细嚼,余味醇厚,历久不绝。
我这里一番赘言,旨在说明编辑之与作者,应像王立成同志那样,成为真正的知音,良师,益友。翻阅晋矿工人报,也时时发现不知名者的佳作,及至向报社的同志打听起来,竟然只闻其声,不知其人,心下便陡生敬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是报纸杂志的题中之义,晋矿工人报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改进,成为职工喜爱的一份小报,不能不与报社的同志们深切理解并能身体力行这个题义有关。衷心希望编辑同志们像王立成同志那样,在新的一年里,不断发现人才,精心培养提高,努力扩大队伍,把晋矿工人报办成富有特色的企业小报,为现代化矿井建设,为促进两个文明的发展,继往开来迈大步,更上层楼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