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战国大司马 !
五日后,即十一月初三,告别了宋雷的蒙仲一行人,终于在风雪与严寒中抵达了魏国的王都,大梁。
看着面前那座巍峨的城池,蒙仲的脑海中想起了前几日宋雷所告诉他的,有关于魏国的历史。
倘若说秦赵两国是具有霸主潜质的国家,那么魏国,便是真正实现过称霸中原、且称霸期限长达百年之久的国家,自周国衰弱、诸侯并起至今,只有两个国家做到「百年称霸」,一个是晋国,还有一个,便是这魏国。
魏国,生于晋国,在当年晋国衰败之后,魏、赵、韩三个家族击败了晋国内其余几个家族,联手瓜分了旧日霸主晋国的疆土。
在三家分晋的最初,魏、赵、韩三国的实力与国土基本上是相差无几的,但为何后来是魏国称霸中原,而不是赵韩两国,只能说这是时运使然。
首先,「三家分晋」是一段长达近五十年的晋国内乱,这件事的起因,乃是因为晋国当时最强大的家族「智氏」,其家主「智伯瑶」仗着自己家族的强大,要求其余晋国士卿家族割让土地给他智氏。
对于这种敲诈行为,魏、韩两家都选择的屈服,唯独赵氏家主「赵襄子赵毋恤」头铁,认为那是祖上传下来的家业,岂可交给智氏?因此死活不肯割让土地。
智伯瑶大怒,便拉着魏、韩两家,进攻赵氏,三家联军一度攻占了赵氏几乎全部的领地,一直打到赵氏最后的一座城池「晋阳(太原)」。
然而,就在智伯瑶即将覆亡赵氏时,魏、韩两家当时的家主「魏桓子魏驹」与「韩康子韩虎」,恐惧智氏在覆亡赵氏后会掉过头来吞并他们两家,于是便联合赵襄子,里应外合联手击败了智氏的军队,继而趁机反攻智氏的领地,将智伯瑶全家二百余口人全部杀死,且三方联手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得知此事后,晋国当时的君主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魏、赵、韩三家,于是,魏、赵、韩三家索性先下手为强,攻击晋王室,逼得晋出公逃亡,半途病死于途中。
正所谓开弓无有回头箭,既然已作出了欺君犯上的行为,魏、赵、韩三家索性就彻底丢掉了晋国臣子的身份,联合起来攻击晋国其余家族。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魏驹、赵毋恤、韩虎三人老迈,将家主传给儿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彻底击败其余士卿家族,彻底瓜分了晋国,实力强大到让周王室都不敢忽视,只能册封那时候三家的家主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使魏、赵、韩三家由此正式成为诸侯国。
至于魏国在立国初期为何能一马绝尘,抛下赵韩两国一举成为天下霸主,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先说赵氏的原因,赵氏在此期间爆发了内乱:赵毋恤想传位给他兄长赵伯鲁的孙子赵浣,此举引起了他儿子赵嘉的不满,导致赵嘉起兵叛乱。
这场内乱,让赵氏元气大伤,使得中山国趁机摆脱了魏赵两家的控制。【PS:这些赵国篇有,这里就不解释了。】
再说韩国,韩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靠近西边的秦国,在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这三代君主时还好,直到秦献公继位后,秦国开始向中原进兵,首当其冲的便是魏韩两国——更要命的是,秦献公是得到魏国支持才坐上了秦国君主的位置,因此秦国的主要进攻目标就成为了韩国。
待等秦献公过世,秦孝公继位,一个叫做卫鞅的男人从魏国前往秦国,在秦国施行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更加强盛,进攻中原的力度也因此变得更强。
不夸张地说,在战国先期,正是韩国替中原诸国挡住了一心向中原扩张的秦国,且因此元气大伤,以至于原本与魏、赵两国实力不相上下的韩国,不到一百年工夫,就衰弱到了几乎与宋王偃时代的宋国平起平坐的地步,愧对“三晋之一”的称誉。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赵、韩两国自身的隐患,但魏国之所以能在初期称霸中原,凭借的可不是赵、韩两国的衰弱,而是自身的变法图强。
在三晋立国的初期,赵氏因为内乱变得衰弱,但韩国尚未变弱——此时的秦国还不强,当时的三晋还是颇为团结的,几度联合对外扩张,比如攻打郑国。
然而这几次联合出兵,赵国因为地处河北,几乎捞不到什么好处——纵使分到土地也只是一块飞地,根本派不上用处,于是几次下来,赵国非但没捞到什么利益,反而因此变得更加衰弱,很快就与魏韩两国分道扬镳,自顾自去攻打中山国、代地、林胡。
但魏韩两国,则因为这几次对外扩张迅速增强实力,且在此期间,魏国当代君主魏文侯魏斯,重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李悝、吴起、乐羊等人,富国强兵、开辟疆土,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向北越国赵国覆亡了中山国(中山第一次被灭),向东击败齐国,向南击败了,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随后,魏文侯过世,其子「魏武侯魏击」继位,再次将魏国的强盛推上新的高度,在位期间攻打秦国、楚国、赵国、齐国,几乎是吊打诸国。
直到魏武侯过世,他的两个儿子魏公子罃、魏公子缓因此争夺君位而爆发内战,魏国这才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衰弱,虽然后来因为名将庞涓的出现,使得魏国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兴盛,没想到却被齐国的田忌、孙膑二人两度击败,导致魏国的实力迅速衰弱,以至于现如今,曾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之久的魏国,国力竟已不如秦、齐、赵三国,只能屈辱的排在第四位。
导致魏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
记得在前来大梁的途中,蒙仲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蒙仲认为魏国衰弱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树敌太多、军力分散。
记得最初在三晋抱团的时候,魏国没有照顾赵国的情绪,导致赵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脱离。
当然,这会儿还好,毕竟那时单凭魏韩两国,也能击败世上其余的强国,但问题就在于,魏国仗着当时国力的强盛,把中原诸国都得罪了个遍,甚至于后来弄得与赵国反目、与韩国离心的地步,以至于到最后,魏国几乎是单凭一国之力压制秦、齐、楚等强国,甚至有时候还要跟燕国、赵国开战。
一口气与那么多国家开战,不难猜测魏国那时的损失是多么巨大。
倘若魏国当时不分散力量,瞄准一个国家往死里打,恐怕秦、齐、楚三个强国,其中之一早就已经被魏国吞并了。
其次,人才外流太过于严重。
使秦国的国力发生质变升华的商君卫鞅,原先乃是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侍臣。
相传公叔痤在临终前对魏惠王魏罃说道:要么重用卫鞅为魏相,要么就杀掉卫鞅。
结果魏惠王一个建议都没听取,于是卫鞅在公叔痤死后就跑到了秦国,助秦孝公施行商鞅变法,使秦国随后成为中原诸国心头的噩梦。
赫赫凶名的“大丈夫”张仪,魏国人,学业有成后回到魏国,本想施展抱负,却苦于没有门路,只要投奔当时在赵国的师兄苏秦,结果被他师兄苏秦激到秦国,摇身一变成为秦相,仅一人就让天下诸侯恐惧。
秦国的名将「魏章」,魏国人,因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投奔秦国,与张仪为友,后张仪为秦相,魏章为秦将,一内一外。
随后,魏章与秦国的另外一位名将樗里疾一同在「秦楚丹阳、蓝田之战」中击败楚国,随后又与樗里疾一同转战濮上,击败了齐国的军队,导致齐将田章战败,成为田章毕生唯一的败绩。
吴起,魏文侯时代的魏国名将,一手训练的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在魏武侯时期,却因为与公叔痤争夺相位失败,被迫投奔楚国,最后死在楚国爆发的内乱中。
孙膑,魏国名将庞涓的师兄弟,学成后先投奔魏国,然而魏惠王却未能看出孙膑的才能,从始至终都不曾关注孙膑,导致孙膑被师兄庞涓迫害后,被齐国使臣田忌救走,随后,孙膑两度助田忌击败庞涓,一举斩断了魏国短暂的兴旺,彻底加促了魏国的衰败。
是的,仅仅只是细数这些位对中原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人,魏国错失的人才便有卫鞅、张仪、魏章、吴起、孙膑等人,更别说那些名气相对较小的。
相比较以上两个原因,像什么「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这对于魏国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隐患而已。
毕竟魏国在强盛时,秦、齐尚未崛起,它足以吊打其余中原国家,如果不是魏国四处征战,分散了力量,使得自身在对外扩张期间元气大伤,而秦、齐两国却趁此机会强势崛起,魏国又岂会落到今日这种地步?
只能说,魏武侯时期的魏国,仗着自身国力的强盛,竖敌太多,没有抓住机会。
带着这般感慨,蒙仲带着蒙虎、蒙遂一行人进入了魏国的都城大梁,在城内的驿馆歇下。
来到城内驿馆后,蒙仲便立刻打听他宋国的使臣李史,毕竟据他惠盎所言,李史目前正在大梁城内的驿馆,负责说服魏王与宋国结盟。
在驿馆内的魏卒的帮助下,蒙仲很快就找到了宋使李史,也就是当年带着他前往赵国的那位老使臣。
在瞧见蒙仲后,李史颇感惊讶,毕竟蒙仲当年跟随他一同前往赵国时才十五岁,看起来颇显稚嫩,而如今,蒙仲已经十八岁,且他在赵国磨砺了两年,经历了赵国的沙丘宫变,随后返回宋国又经历了与其义兄田章的战争,已逐渐磨砺出一股大将之风,这使得李史再也不敢轻视蒙仲。
相互见礼后,李史笑着对蒙仲说道:“前些日子,老夫收到了惠相的书信,言这几日便有人送来‘册封状’,老夫当时还在想会是何人送来,不曾想竟是蒙小兄弟。……我观这几日外边风雪交加,真是辛苦小兄弟了。”
“李大夫言重了。”蒙仲笑着摇了摇头。
“小兄弟,不知那份‘册封状’……”
“在这里。”
蒙仲遂从怀中取出一个竹筒,递给李史。
只见李史接过竹筒,将上面的盖子打开,从中取出一块布,双手将其摊开,只见上面写着几行字,正是宋王偃将薛邑赠予田文作为封邑的正式册封令,且布上还盖有宋王偃的印章。
“唔、唔。”
端详了一阵,李史将那块布重新叠好放回竹筒,然后将竹筒抵还给蒙仲,口中说道:“前一阵子老夫收到惠相的书信,言欲以薛邑为诱,使田文助我宋国,事后老夫已去请见了田文,说起了此事,田文颇为意动,只不过尚未等到大王的这份诏令,因此田文这几日亦是含糊其辞……待会小兄弟与老夫一同去见田文,呈上此物,我想田文必定会允诺助我宋国一臂之力。”
蒙仲微笑着点了点头,目光打量着手中的这个竹筒,心中暗暗感慨着义兄惠盎对他的照顾。
不错,蒙仲之所以一定要在年前赶到魏国,为此不惜冒着风雪而来,就是为了及早将这份宋王偃的册封状令交给田文,使田文不再阻在宋国与魏国的结盟一事。
至于惠盎为何要将这份重要的册封状令交给蒙仲,无非就是照顾蒙仲罢了——只要蒙仲带着这份厚礼前去见薛公田文,纵使田文此前与蒙仲有着深仇大恨,这回也得看在这份厚礼的面子上,勉为其难招待蒙仲。
这岂非就是与田文化解恩怨的一个好的开端?
不得不说,惠盎亦是用心良苦。
“这就去见田文么?”收回竹筒后,蒙仲问李史道。
听闻此言,李史看了一眼有些疲倦的蒙仲,犹豫着说道:“老夫以为,此事愈早愈好,但……”
还没等李史说完,就见蒙仲笑着说道:“既然如此,请容在下先换身衣裳,随后再与李大夫去请见田文。”
李史当即点头:“好、好。”
片刻后,待蒙仲换上一身新的衣物,李史便带着他,以及蒙遂、乐毅、荣蚠三人,一同前往田文的府邸。
他特意没有带上蒙虎,因为他得知,待田文看到他这个曾经让其在赵国颜面大损的仇人,保不定会说些难听的话,介时若蒙虎在旁,或有可能与田文争锋相对使气氛变得糟糕,这不利于如今他宋国想要拉拢田文的目的。
乘坐着马车,李史、蒙仲一行人不久后便来到了田文的府邸,一座看起来颇具规模的府邸。
见此,蒙遂淡淡说道:“看来这田文,纵使已被齐王所恶,但在魏国还是过得不错嘛。”
乐毅闻言脸上亦露出淡淡的冷笑之色。
看得出来,蒙遂、乐毅二人对田文的印象都不怎么样,显然还是因为田文当初在赵国过于咄咄逼人所致。
“阿遂、阿毅。”蒙仲摇了摇头作为提醒。
李史这个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一眼就看出蒙遂、乐毅二人心中对田文的敌意,便开口解释道:“终归是出任过齐、秦、魏三国国相的人物,更别说如今的魏王,对田文亦颇为信任。我宋国想要与魏国结盟,势必得依靠田文之力。”
显然,他这话也是在提醒蒙仲几人:虽然他并不清楚蒙仲几人与田文有什么恩怨,但他希望蒙仲等人待会莫要将对田文的敌意表现出来,免得使气氛变僵,阻碍他与田文的谈判。
听懂了李史的话中深意,蒙仲笑着说道:“李大夫放心,在下等人待会绝不会乱说话就是了。”
『……这几个小子,果真与田文有什么恩怨?』
李史深深看了一眼蒙仲,心中暗暗称奇。
这也难怪,毕竟当初赵国一行,李史在见到赵主父后很快就返回了宋国,而蒙仲等人却留在了赵主父身边,因此他并不起初蒙仲与田文的恩怨。
片刻工夫后,待府门处的卫士进府向田文禀报李史等人前来拜访的消息后,立刻就得到了田文的接见。
当然,出面接见的并非田文本人,而是他身边的幕僚侍臣,冯谖。
“不知李大夫前来,未曾远迎,恕罪恕罪。”在一声爽朗的笑声中,冯谖迈步走出了府门,笑着向李史拱手行礼。
“先生言重了。”李史赶紧回礼。
忽然,冯谖看到了站在李史身边的蒙仲,脸上的笑容不禁僵了一下,只见他眯了眯双目看向蒙仲,脸上带着几分莫名的笑意问道:“这位岂非是信卫军的蒙仲、蒙司马嘛……别来无恙。”
说着,他朝着蒙仲拱了拱手,让在旁的李史颇感惊讶。
“冯先生还记得在下?”
蒙仲亦拱手回礼,顺着冯谖的话随口接道。
“哈哈哈。”
冯谖哈哈一笑,旋即看着蒙仲意有所指地说道:“当年赵国一行,令冯某印象最深的,便是蒙司马你与你麾下的信卫军了,毕竟那可是用五百名侠士性命换来的……印象呐!”
听闻此言,蒙仲笑着说道:“那么,冯先生是否会将在下阻在门外呢?在下此番可是奉王命向薛公送礼而来。”说着,他从怀中取出那只竹筒,在冯谖面前晃了一下。
冯谖看了一眼那只竹筒,心中顿时已猜到了几分,只见他深深看了一眼蒙仲,笑容不变地说道:“蒙司马说笑了,来者皆是客,在下又岂会将蒙司马拒之门外?请!”
最后一个“请”字,他竟是面朝着蒙仲等人说的,这让李史更为惊诧。
当然,李史可不敢对此有什么怨言,毕竟蒙仲乃是惠盎的义弟,而惠盎,乃是他宋国如今的国相,他可得罪不起。
他最多就是感觉有点尴尬,毕竟他才是宋国派来与薛公田文谈判的使者。
好在蒙仲会做人,转身就对李史说道:“李大夫,主人有请,不如我等先进府吧。”
此举给足了李史面子,李史倍感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到这一幕,冯谖微微一笑,也不向李史解释什么,带着李史、蒙仲等人进了府邸。
可能在冯谖看来,李史这人也没什么太大的本事,但蒙仲可不同,这名少年可是个狠角色。
冯谖不会忘记,当年在赵国邯郸的东郊,蒙仲坐在战车上,冷眼看着其麾下五百名信卫军,几乎将与之厮杀的田文身边五百名侠士赶尽杀绝,若非最后田文亲自下场制止了那场赌斗,可能连那最后几十名幸存的侠士都会被赶尽杀绝。
不夸张地说,哪怕得罪十个李史,冯谖都不会愿意得罪一个蒙仲,哪怕他很清楚,蒙仲作为宋人,此番其实也是有求而来,毕竟那一日,蒙仲这名少年实在是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片刻后,冯谖便带着李史、蒙仲、乐毅、蒙遂几人,来到府内田文的书房。
此时,田文正坐在书房内,手中攥着一卷竹简,仿佛是在观阅书籍的样子。
但事实上嘛,他此举只是故作姿态罢了,因为他想在李史面前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样子,哪怕他心中其实也迫切希望重新得到薛邑,却也不想让人觉得他过于心急,以免被李史左右。
正因为如此,直到冯谖领着李史等人进屋,哪怕他眼角余光已经瞥见有人进来,他也没有抬头,装模作样依旧看着手中的竹册。
见此,冯谖提醒道:“薛公,李史李大夫到了。”
“哦。”
听闻此言,田文这才放下握着竹简的右手,抬起头来看向李史,旋即,只见他放下书简,起身走上前几步相迎道:“李大夫,田某……”
刚说半句话,他忽然瞥见了跟在李史身后的蒙仲几人,神色顿时一变,一改平日里温文尔雅的模样,凝眉瞪眼,一脸恨意地盯着蒙仲,咬牙切齿地从嘴里迸出连个字:“蒙——仲!”
见此,蒙仲拱了拱手,淡然说道:“薛公,别来无恙。”
“……果然是你。”
目视着蒙仲半响,田文冷笑着说道:“我听闻前两年,你在赵国助公子章起兵叛乱,然而最终事败,被赵成、李兑等人的大军围困在沙丘行宫,我以为你已死在赵国,不曾想,居然让你给走脱了……然而你今日居然还敢出现在田某面前?哼!正好叫田某一报当年的仇怨!……来人!”
话音刚落,屋外便涌入几名卫士,还没等李史、冯谖反应过来,就见田文指着蒙仲几人喝道:“杀了他们!”
听闻此言,那几名卫士当即抽出利剑砍向蒙仲等人。
『唉!』
暗自摇了摇头,蒙仲猛地抽出腰间那柄宋王偃所赠的利剑,一剑便斩断了一柄斩向自己的利剑的剑身,惊地那几名卫士呆若当场,一脸难以置信。
『……好剑!』
就连蒙仲亦有些惊诧,看了一眼手中的利剑,心下暗暗称赞,不愧是宋王偃命工匠打造的利剑。
暗赞之余,他瞥了一眼同样面露惊色的田文,缓缓将手中的利剑指向田文。
“我劝薛公莫要冲动,若您一时冲动,势必会有……死伤。”
“……”
看着仅几步之外的蒙仲,看着他那双眼眸逐渐变得冰冷,田文面色微变,竟不自觉地后退了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