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的帝国无双 > 第二十三章 殿试 (上)

第二十三章 殿试 (上)

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我的帝国无双 !

    讲武殿前,汉白玉台阶下,百多名进士站在烈日下,都激动而又忐忑的,望着前方巍峨的殿宇。

    他们中,最年少者,刚刚束发,十五六岁,乡间称为神童,年长者,两鬓斑白,已近花甲。

    其中,也有几名,本就是新朝吏员,也就是中举后虽然没有官缺,但也听从圣天子号召作为吏员进入司衙,会试时便有加分,作为吏员表现出色的,有主官推荐信,加分便多。

    现今,这些进士们,都激动无比,等待圣天子召见。

    前方那巍峨的殿宇,在他们眼中,金灿灿的,宛如神圣之地。

    ……

    大殿宝座上,陆宁正翻看着这些进士成绩及大概情况。

    本朝科举分五科,分别是明经、明文、明算、明法、明物。

    其中明经,便类似于历史政治忠君爱国这类,通过研习古代书经及新学教材,以史为鉴,学习社会架构之类,又灌输国家民族观念,忠君思想等等。

    明文,顾名思义,大概就类似于后世的语文。

    明算,便是算术,算学。

    明法,便是律法规令种种。

    明物,则是天文地理,生物自然,物理化学等等。

    进士,基本便是取五科综合成绩,但如果单科特别出色者,也可破格取士。

    唯有明物例外,如果只是明物特别出色,其他各科一塌糊涂,便只能在道试中破格取为举人,尔后派遣到合适的衙司,也有被东海百行取用的,毕竟皇家产业,能进入期间,也不显低劣。

    而且因为明物科优异录取者,对明算科也有一定要求。

    在陆宁看来,这些人,自然就属于一些技术人才了,做官便不妥当。

    当然,本朝吏员晋升官员渠道也很多,只是没中进士直接成为后备官员这么直接罢了。

    翻阅了这些进士资料一遍,陆宁笑笑,“传吧,我要先看看这个小神童!”

    圣天子亲自殿试这般大事,内阁七巨头都在,此外还有吏部尚书李景爻在侧。

    说起来,今日盛事,内阁哪一位通政又不想来?不过圣天子不许,说免得人太多,吓坏了这些学子。

    听圣天子言语,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刘温叟微微拂须,那位小神童,他也极为看好。

    殿内翰林院的典薄郎们,立时一声声唱出去,当然,他们嘴里,变成了“楚州山阳新科进士刘承珪觐见!”

    前朝到现今的殿试,并未形成一定之规,有时殿试君主会出题统一考试,有时则君主召见,按照喜好问一些问题。

    当今圣天子,毫无疑问喜欢后一种形式。

    ……

    金殿外,一声声传唱,直到这些进士前方的翰林班内郎听到,笑道:“楚州山阳的刘承珪,入殿觐见!”

    这些新进士们,自还大多是学子作派,这时候纷纷议论,“我就知道是他。”

    刘承珪就是本科进士年纪最小者,年方十五,乡间誉为神童,好像五科考试成绩,也在前列,是状元郎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人群中挤出一名翩翩少年郎,脸带童稚之气,那翰林班内郎笑着拱手:“早闻大名,刘兄请。”显然,是当同僚一般了。

    “王老西儿,你说说,咱俩哪一个能先进去?”

    两个年轻人,远远站在人群后,两人成绩都不怎么好。

    “王老西儿”籍贯太行山西的汾州,叫王嗣宗,看起来很沉稳的一个年轻人,今年正好及冠,也就是二十岁,五科考试,他偏科很严重,靠明法一科拿了满分,才得以取士。

    和他闲聊的年轻人丁照行,两人同在河中府的陕中道学馆求学,两人三年的同窗,脾气相投,成为挚友。

    王嗣宗却沉默不语,他一向就稳重寡言。

    丁照行无奈叹口气,“就算见了圣天子,你也白饶!”

    ……

    金殿上,陆宁看着跪伏在地的这个少年,刘承珪,今年刚刚十五,按后世说,就是十四岁,生得唇红齿白面貌清秀,又有童稚之气,让人一看就有好感。

    不过,他怎么就成了宋史上的五鬼呢,来自楚州山阳,名刘承珪,当然就是五鬼里的那个刘承珪了。

    历史上,这刘承珪是个宦官,说起来,他掌管内库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社会发展角度,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呢。

    “起来吧!”陆宁淡淡道。

    本来免了新科进士跪拜之礼,但这刘承珪进殿后,战战兢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拜倒磕头。

    有女官引领他近前,他才算找对了磕头的地方。

    “我观你明物最通,在明物上,你可有什么心得啊?”陆宁随意的问。

    好一会儿,刘承珪既没有起身,也没吭声。

    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刘温叟微微蹙眉,本来最看好这年轻人,却不想,上不了席面,到了金殿之上,被吓得魂不附体,怕是圣天子言语,都没听清。

    不过,终究还是个良才,刘温叟便要出言提醒。

    “陛下,学生斗胆问一句,可否畅所欲言?”刘承珪小心翼翼的问。

    “当然。”陆宁温言道:“你便是说天上有个窟窿,也无罪。”确实想听听,现今学子,学了新学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程度,尤其这刘承珪,明物成绩又特别好。

    “是,那学生,心中有一疑惑,观圣天子书经,学生得出了天圆地圆之理……”

    “大胆!”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刘温叟立时勃然大怒,他反应最为激烈,或许也是因为,太喜欢太看好这少年了,却不想,简直就是个混球,“你可知道,妄揣圣意,胡言乱语,该当何罪?!”

    陆宁倒是一怔,“你如何得出此理?”

    “学生拜读过陛下的《航海说》……”跪伏在地,刘承珪身子也在微微发颤,显然,很是骇怕,他那句话出口前,却未想过会有什么后果,现今虽然不知道被什么人训斥,但坐在殿下的,又岂有简单人物?想来也是内阁重臣。

    妄揣上意,对重臣都是大忌,何况他一个寸功没有的新科进士?

    更莫说,还将胡乱揣测的上意,当众说出来了。

    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身子更颤抖的厉害。

    陆宁又一怔,随之笑了笑。

    在新学中,陆宁并未推翻天圆地平说,而是含糊其辞,避而不谈,毕竟,“天圆地平,中国居中”,是传统华夷世界观的核心部分,自己一下子推翻,现今可能自己威望足够,但也会引起天下大乱,尤其是,暂时还得不到验证之前。

    不过,在自己有生之年,是定然要确定地圆一说的。

    是以在自己一些杂著中,比如给东海百行随意写的航海指南中,便曾经提到,茫茫大海,船若能一直东行,绕过陆地而行直线,终究能回到原点。

    不管东海百行的船长、领航手们信不信,又怎么解读,反正自己是随意乱写进去了。

    却不想,刘承珪读书很杂,也很有门路,东海百行内部流行的小册子都能看到。

    更由此得出,自己认为天圆地圆,他也算很聪明了。

    深深看了刘承珪一眼,陆宁笑笑:“你下去吧。”

    看刘温叟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怕再问下去,就要砍了这孩子的脑袋。

    何况他小小年纪,太喜欢耍小聪明,以为这样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不能说令自己不喜,但至少,还是要磨砺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