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庶子夺唐 > 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对

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对

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庶子夺唐 !

    “法司三堂不足夸,何如叩阙问楚王。”

    欲谷设一事算不得什么大案,结的也快,但李恪的名声却莫名其妙地传了出去,甚至都被编成了调子,在街坊之中传唱。

    不过随着李恪的名望一夕上涨,这一次不再需要任何人挑拨,各部弹劾李恪的奏本也如雪花般飞进了宫中。

    御史台首官,御史大夫温彦博同李恪一向亲善,尚还能压制台中御史,可刑部和大理寺便不会手软,上到尚书侍郎,下到郎中司吏,弹劾李恪的奏本怕是已经摞地比李恪人还高。

    朝堂之上,少有人会去细查此事,也没有人相信李恪只是被拉扯入局之人,朝中大臣们看到的只是三皇子楚王恪擅自插手朝政,邀买人心,意图不明。

    太极宫,立政殿,李世民日常批阅奏章的书房。

    李世民看着眼前对着如小山般的奏章,打开一本是弹劾李恪的,两本是弹劾李恪的,第三本还是如此,李世民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李恪给大理寺下帖子,说来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李恪所为,和如今外面风传之事,着实叫三法司下不来台,仿佛他们变成了摆设一般。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李恪做的虽然出格了些,但李恪为民主事,本也无过,而李恪为李世民爱子,颇得其宠,李世民自是不愿以此事责罚李恪。

    但李世民的心中却也有另外一番隐忧,叫李世民有些左右为难。

    李世民看了眼身旁侍候着的黄门侍郎王珪,问道:“叔玠(王珪字),近日关于楚王之事,你在外面可有耳闻呀?”

    王珪出自太原王氏,本为废太子李建成心腹,后又因杨文干谋反案被流放嶲州,故而未及参与玄武门之变。后待李世民登基后,惜王珪之才,特招王珪回京效力,拜黄门侍郎,随侍圣驾左右。

    王珪出自世家名门,文采韬略俱是上上之选,性情又耿介忠直,李世民甚至一度有引之为相之意,故而凡事有不绝者,常当面垂询。

    王珪回道:“此事宫外闹得风声正大,臣也曾有听闻。”

    李世民问道:“那此事你以为如何?”

    王珪想了想,并未回答李世民的话,反倒俯身拜道:“此事臣不敢说。”

    李世民闻言,不解地问道:“哦?这世上竟还有你王叔玠不敢言之事,这是为何?”

    王珪回道:“楚王乃皇子,楚王之事便是天家之事,臣乃人臣,岂敢随意置喙。”

    王珪为人臣,已经历过一次皇位之争,险些丢了性命,如今对此自然是敬而远之。

    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当是何事,无妨,你但可之言,朕赦你无罪。”

    王珪得了李世民这句话,这才道:“依臣看来,此事本身倒是算不得什么大事,不过此事背后的危机陛下却不得不防。”

    李世民道:“讲。”

    王珪接着道:“嫡庶失衡,主次不调,陛下万万不可大意,以免重蹈覆辙。”

    王珪之言一出,李世民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而王珪的意思也正是李世民所担忧的。

    这话若是自旁人口中说出,李世民兴许还有担心挑拨之嫌,但王珪绝不会。

    王珪一向忠直,与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人关系不和,王珪向着的是李世民,绝不会偏帮太子。

    而随着李恪北质回京,李恪的在京中的威望已经远超诸王,甚至远超太子李承乾,京中百姓,知楚王而不知太子者,大有人在。

    不过此前李恪所为并无半点不妥,李恪的功绩也是在突厥四载换来的,于国有大功,李世民倒也乐见其成。

    不过如今,随着李恪的声望大涨,三法司官员纷纷上书弹劾,李世民却不得不开始重视了。

    李世民本也非嫡长子,他太清楚自己的野心是从何而来的了。

    李世民对皇位的野心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随着他领军出征,他立下越来越多的战功,在朝堂累积越来越多的威望,他的野心才会越发地膨胀。

    可是现在,李恪似乎正在走他走过的路。

    李世民曾经历过兄弟手足相残,同样的事情他绝不希望在李恪和李承乾的身上再次发生。

    李承乾才是嫡长子,朝廷已然册封的太子,与李恪相比,李承乾虽缺乏功绩在身,但亦无不妥之初,若无天大的罪过,李世民绝不愿废储重立。

    若是寻常臣子恐会威胁到李承乾,兴许李世民就直接下旨伤叱,远调地方了,可李恪不同,李恪与李承乾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重责哪一个都舍不得。

    李世民对王珪问道:“你以为楚王如何?”

    王珪听了李世民的话,脸上露出一丝凝重之色,想了想,才回道:“楚王少而为质,待人谦和,对陛下亦是忠心不二,虽年少,却堪比古之贤王。”

    李恪少而有功,曾为大唐北上为质四载,北伐之战亦有建树,故而无论是军将还是文臣,李恪在朝中的口碑向来不差,王珪之语,算是中规中矩。

    李世民听了王珪之言,也微微点了点头。

    对于自己的三子,李世民自己也是疼爱有加,李恪虽是庶子,但他的官爵封赏丝毫不在李泰这个嫡子之下,甚至封地食邑犹有过之。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北地历练的缘故,李恪少年老成,行事也进退有据,得宜得体,就算今日有诸多大臣上书弹劾,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但李世民对李恪唯一的担忧就算李恪因为自己的疼爱生了不该生的心思。

    但若是要因为三法司大臣的上书,便责罚李恪,或者是言语伤叱,李世民还是于心不忍。

    李世民对王珪道:“此事说来楚王并无大过,罚之不妥,然你之所忧朕同有深虑,你以为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王珪沉思了片刻,对李世民回道:“既陛下不愿罚楚王,那赏赐太子便是,楚王是聪明人,陛下在这个节骨眼上赏赐太子,楚王必知深意,而且就算楚王不知,岑文本也必会告知。”

    李世民听了王珪之言,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时众人弹劾李恪,李世民虽不予责罚,但却赏赐了太子,众人自然就知道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当即下令道:“叔玠,替朕拟旨,册李文纪为太子少师,入值东宫,另着太子承乾于东宫听讼,犯诉三法司有不服者,尽可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