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圣罗马帝国 > 第二十章、科学研究

第二十章、科学研究

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神圣罗马帝国 !

    夕阳西下,天边的彩霞升起,映照的维也纳更加绚丽多彩。

    忙碌的人们,没有时间欣赏这一副丽景。奥拉比弗是一个例外,最近实验室给他分配到了一个轻松的活计,算是休假了。

    沐浴在晚霞中,奥拉比弗没有忘记手中的工作。拿起手中似是听筒,又像是话筒的东西大声呼喊。

    没错,这就是他一天的工作。既然是休假,自然没有多少事了。每天三次通话测试,就是一天的工作。

    最初的时候,就在实验室外面,后来距离逐渐放大。现在奥拉比弗距离实验室已经超过了二十公里,如果再远的话,就要出维也纳了。

    奥拉比弗在皇家科学院上班已经五年了,没有任何意外,搞科研的机构加班是家常便饭。

    五年时间,奥拉比弗最长的假期都不到三天。所谓的休长假,无非是岗位调节到更轻松的位子上,放松一下压力。

    电话研究是一直都是实验室的重点项目之一,早在18世纪欧洲就有“电话”一词,1860年意大利安东尼奥·穆齐就曾发明电话。

    不过这玩意儿并不好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原时空一直默认是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的,只因为贝尔进行改进后,具备了实用价值。

    现在自然等不了那么久,这种相对容易攻克的技术,一早就被弗朗茨盯上了。

    从测试距离就可以看出来,皇家科学院在电话研究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距离成功都不远了。

    如果不考虑通话质量,现在电话可以进行“同城语音聊天”,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价值。

    电话的诞生,本来就是为了人们交流方便的。区区几十公里实现通话覆盖,显然是无法满足弗朗茨需求的。

    提高通话质量,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只要语音传播技术得到突破,扩大通话距离反而很方便。

    大不了人工接线,弗朗茨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值,想当然的认为可以一步到位,实现智能换线。

    电话另一端的奥斯卡惊喜的报怨道:“奥拉比弗,你小点儿声,我又不是聋子。”

    奥拉比弗心中一喜,通话质量提高了。几乎每天都在更换新设备,乱七八糟创意,都在轮番上阵测试。

    发明创造很多时候非常枯燥,看着科研人员的脑洞,加上大量的实验,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运气。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承认,科研要吃运气饭,运气不好的人不适合搞科研。

    心情大好的奥拉比弗,直接怼了回去:“知道了奥斯卡,如果你是聋子的话,也不会报怨我的声音大。

    不过,我想你现在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这个。貌似这次的通话质量提高了,成功已经不远了。”

    通话质量提高,不等于就成功了。毕竟这只是专线电话,在实际运用中,这玩意儿并不具备经济价值。

    不过实验室有这点儿好处,可以分工,同时对多项技术进行研究,甚至每一项技术的研究都有多个小组。

    走的就是数量路线,这比个人研究者来说,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以电话研究为例,这个重点项目,就有上百人参与。包括:语音质量、电话交换机、电话线路、电话……分成了十几个小组,同时进行研究。

    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对这个项目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奖金自然是少不了的,这方面弗朗茨一贯很大方。

    科研不能用爱发电,那点儿电量撑不起整个行业。最近这些年奥地利科研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皇家科学院是居功甚伟的。

    每年数百万神盾的经费投入,成为了推动奥地利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相比电话,留声机技术更加成熟,相关专利都已经注册完备了。预计在今年圣诞节过后,就会投入市场销售。

    好吧,又抢了爱迪生的专利,再这么玩儿下去,弗朗茨非常怀疑这位发明家,后面能够搞出什么新花样来。

    这些发明创造,让弗朗茨不再执着于名人。事实证明,只要舍得投入,这些技术上已经可行,只差理念的科学发明创造,都是可以砸出来的。

    既然如此,爱迪生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拉拢一名科学家远拉拢一名商人更加容易,与其花大代价去追逐成功的“商人”,不如用同样的钱养几百名科研人员。

    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增强国力的。近代以来任何一个强国的背后,都是一帮科研人员、工程师撑起来的。

    没有工业作后盾,科学家们的伟大构想,永远都只是构想,想要变成现实,还要看基础工业。

    甚至科学技术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关注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大牛的时候,往往忽略背后默默无闻的基础科学研究者。

    这些人没有知名度,没有影响人们生活的发明创造,然而一切的发明创造又离不开他们。

    从19世纪以来,大部分科学发明创造都集中在欧洲大陆,就可以看出问题来。

    不是别的地区没有天才,只因为基础工业的缺失,支撑不起这些天才搞发明创造,不得不走上另外的道路。

    在科研院的一个角落里,内燃机项目小组还在艰苦奋斗着。

    这项技术起源也很早,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用火药爆炸获取动力的研究,只不过因为火药技术不成熟,难以控制结果导致研究失败。

    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

    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的设计。

    19世纪中期,科学家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热转化机械动力的理论。这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活塞式内燃机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是比较完善的机械。

    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模仿蒸汽机的结构,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

    这些都是促使内燃机项目立项的外在因素。既然基础已经奠定了,弗朗茨自然不会忽视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了。

    单从技术上来说,18世纪内燃机技术就有可能问世。当然,科学研究不是那么容易的,原时空一直拖延到了19世纪后期才得以突破。

    弗朗茨的推动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早在两年前,内燃机就已经在实验室诞生了。

    只不过因为功率太小,没有实用价值,目前只能留在博物馆供人观赏,现在已经是第二代内燃机。

    什么时候,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这个问题就只能看运气了。毕竟,实验室成果和商业运用是两个概念。

    皇家科学院中还存在着很多黑科技,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够问世。其中以医药、生物学最多,很多效果很好的药品,根本就无法工业生产。

    不光是工业技术更不上,很多都是原材料太少。尤其是那种以几百年草本植物加工出来的药品,实验室自身研究都缺乏原材料。

    没得说,这些乱七八糟研究的幕后支持者就是弗朗茨。

    在维也纳研究的项目还算不错,部分放在非洲的实验室才恐怖。曾经还出现过一次实验室污水排放,导致数个非洲部落灭族。

    可以说最早的生化武器了,幸好弗朗茨有先见之明,把实验室放在了非洲大陆,不然事情就大发了。

    弗朗茨一直都认为,每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都是一位作死小能手。很多根本就不了解的东西,都敢直接进行研究,不佩服都不行。

    许多烂七八糟的研究,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如果弗朗茨愿意,现在都可以制造生化武器了。

    显然,爱好和平的他没有这么干。谁也不知道科学研究带来的副产品,放出去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弗朗茨更加不想尝试。

    这个年代的医学技术有限,万一放出一个未知病毒,直接把人类搞歇菜,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方面科学家们,还是知道轻重的,每次实验收集数据过后,都要慎重处理研究带来的垃圾。

    如果想要坑人的话,把这些废料搜集起来,给送过去保管效果显著。当然,这种缺德事,弗朗茨是从来不干的。

    为了处理实验室垃圾,他也是付出了大代价。通常都是先高温焚烧,然后再运往人迹罕至之地掩埋,反正是不会留在国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