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求生记同人修改版 > 卷一 第九十三回 谋定而动

卷一 第九十三回 谋定而动

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三国求生记同人修改版 !

    颍川,若按字面来理解的话就是今天的连接洛阳与许昌之间的颍水河的两岸而如果非要把颍川认作某个地区的话,大概就是在今天的禹州市附近。

    就东汉时期的地理位置而言,洛阳是东汉的国都,而许昌是河南中心交通达的商贸重镇,颍川作为连接洛阳与许昌之间的一个地区,可谓得天独厚。特别是自东汉中叶,随着颍川荀氏在汉庭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颍川的展。

    所谓的展主要来自于颍川书院的设立。颍川书院,其实是颍川世家荀氏与其他世家共同设立的一所非官方性质的教育机构,但是由于颍川在东汉时临近国都的地理位置,以及荀氏在汉庭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自然就给颍川书院加上了很浓重的政治味道。而进入颍川书院就读并展示出个人的才华,期待着能借此得到朝中大员的赏识继而飞黄腾达,也成了那些想求取仕途的士子来到颍川的原动力。

    而在黄巾之乱的那几年里,由于颍川地近洛阳,能够直接得到汉庭中央军的保护从而避过了战火,更使得颍川成为了青杨等州郡的士子阶层心中最佳的避难所,结果便是大量的人才纷纷涌入颍川。一则是为了避难,二则这些士子们也希望能在避难的同时寻找到出仕入朝的机会。颍川随着大批人才的集中,而许多的士子们又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使得颍川出现了一个很短暂的鼎盛展期……或许某些神棍口中的“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便是因此而得来的吧?

    只是颍川的鼎盛期真的太短了,因为黄巾之乱后没过几年便是真正让东汉进入名存实亡、群雄割据的董卓之乱。董卓一把火把洛阳烧成了荒无人烟的废墟并迁都长安,直接导致颍川失去了原本能来自洛阳的汉庭中央军的保护。由于洛阳被毁,各方诸候与董卓又都不愿意把兵力放到军事敏感区域招惹麻烦,便使颍川成为了一片军事真空地带。再加上颍川由于种种原因远比其他地区富庶的缘故,自然就成了诸多贼寇们频繁光顾的地区,受到的破坏是十分惊人的……

    ——————

    一支约有百余骑的队伍正行进在道路上,只是领头的二位却没有骑在马背上,而是牵着马缰,顺着道路缓缓步行。其中一人一面走着,一面仔细的观察着周边的环境。

    “6兄,你我应随妙才叔父日夜兼程赶往许昌,为何今日你要离军他往?这是要去哪儿?”

    6仁正对比着芯片里现代颍川一带的地图与现时点颍川实貌上的差距,听见曹昂的问话之后笑着回应道:“我打算去拜访一下颍川荀氏,顺便也想去天下闻名的颍川书院看看。”

    曹昂的眉头一下扬起来老高:“6兄,据我所知昔日董卓曾遣李傕等人出关东大肆掳掠,至颍川、陈留而还。其暴师所过之处几乎鸡犬不留,乡人多为其所杀,颍川也成了一片荒无人烟之地。你我这一路走来,几乎未曾遇上过什么人丁,由此可见传闻非虚。只怕6兄此去根本就找不到荀氏族人,那颍川书院多半也成为了一片墟墙,去之无益徒费心力而已。依昂之见,还是早些掉头,追上妙才叔父随军前往许昌为上。”

    6仁缓缓的摇了摇头道:“不,这颍川荀氏那里,为公为私我一定得去一趟。”

    曹昂奇道:“既为公又为私?昂不解,6兄可否细说一二?”

    6仁又环视了一眼脚下已经杂草丛生的道路,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才道:“先说为私吧。你也知道,这颍川是荀文若荀公的家乡,当年董卓祸乱洛阳之时,荀公看出颍川之地必遭兵难,弃官归家之后带着一支族宗子弟迁居冀州避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少年了?荀公心怀故土,可是因为身担重任不可轻离,就只能让我顺路先来颍川帮他看看。若是还能寻到幸免于难的荀氏族人,荀公也好将他们并回宗族啊。”

    曹昂恍然道:“原来如此!”

    6仁接着道:“我自己也有点私心啊!当年的颍川书院那可是天下士子都向往的求学之地,我虽然已经没机会入院求学,但是能在书院中站上一站,螟想一下自己宛如身在书院之中用心苦读,与一班同窗仕子谈经论赋的景象,也算是能稍慰吾愿吧。”这个嘛,就有点像是现代社会中没能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只能站到向往的大学里假想一番图个心理安慰的学子的心态了。

    对此曹昂只能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他知道6仁年少时只是个“流浪四方,乞食为生”的小乞丐,而在这种场合如果说错了话,只会让6仁难堪而已。当下觉得要扯开话题,想了想便问道:“那为公又是如何?”

    6仁顺手拔起一根路边黄草塞到座骑的嘴里,笑了笑应答道:“我受命往许昌慕民屯田,可如濮阳田氏那样的事再生一次,而许昌与濮阳的民情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必须得去一趟颍川找寻荀氏族人。”

    曹昂听了个莫明其妙,有心多问一些,只是望见6仁那若有所思的样子也不好多问,只能紧皱起眉头与6仁并肩而行。

    其实6仁的话根本就未说尽。早在从濮阳动身之前,6仁就曾经专门找荀彧询问过许昌以及许昌周边的一些事,想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的许昌屯田先做些准备。从荀彧的话里6仁了解到,许昌与颍川一带的世家豪族极多,荀氏只不过是因为名声大而成为了这片区域的代表者而已。

    不过荀氏宗族的确家大业大,当初荀彧带去冀州避难的只不过是直系宗族中人数较多的一支罢了。另外还有一支规模小些的由求来蜀郡太守一职的荀攸带领,本意是想迁入蜀地另起枝叶,但因为道路不通而停留在了荆州。就在濮阳秋收的不久前荀彧收到了荀攸的来信,说荀攸已经带领他那一支的族人返回了颍川暂居,并询问荀彧是否能妥善安置这些族人……6仁听荀彧说出这些之后想也不想的就让荀彧写封信交给他,由他转交给荀攸。

    (ps一下:按演义的话,荀攸是和荀彧同时投奔的曹操。但按正史,荀攸是在曹操带着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才被招揽来的,按本书现在的时间段,荀攸应该在荆州北部。本书有一点点的变动,也就是荀攸已经带领族人回到了颍川这一段)

    其实6仁的这点鬼脑筋哪里能瞒得过荀彧?6仁一说出这话的时候,荀彧就推断出6仁是想借用荀氏的名望与支持来帮助慕民屯田的顺利进行。不过从荀氏宗族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荀彧也乐得装一装傻再来个顺水推舟。毕竟现在的颍川荀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成了个只有空壳名声却没什么家势可言的落魄世家。处在这种情况之下,荀彧当然想让荀氏宗族再度辉煌起来——那个时代的人对家族是否能兴旺达的重视程度,可不是6仁这种现代人真正能体会得到的。

    6仁想借用荀氏的名望与支持来完成慕民屯田,反过来荀彧也想借用屯田让荀氏重新兴旺起来,两下里认真一谈当然是一拍即合。当然,荀彧也有隐瞒的告诉6仁,希望6仁在屯田的时候能在不违反法度的情况下尽量多关照一下荀氏宗族,而这弦外之音6仁要是听不懂的话,那他不如去跳崖自杀好了。反正这个事真正要做也不难,6仁早就有了腹案,而且之前濮阳屯田也有曹操认可的先例……荀氏名下的土地很多,6仁可以用“借地屯田,秋后付给两成贷地之资”的方法嘛!而这样做即便在曹操那里6仁也有说词:

    “民心不安则屯田难行。昔荀氏于许、颍之言民望极高,可先使慕民耕作荀氏贷官之田。似如此其便有三:借荀氏名望以安初时应慕之民之心,初应慕之民民心既安,再借民口传云,而后应慕之民必蜂涌而至矣。

    “借亩屯田,至秋时府库虽十损其二(借出土地的得两成,官府与屯田百姓平分另外八成,计算一下就是官府的收入会少百分之二十),然只需严法明令,不令官、士、民三方有所侵占亦或折损,则必三方皆喜,亦可令明公严法明令之信义而立于人心矣。

    “三方皆喜者:颍、许宗族久经战乱人丁锐减,虽广有田产却无人可使之耕作。彼若行强并土兼人之举,民心必不尽服。心不服则必生其乱,生乱则自取其祸。今得官府遣慕民贷土而耕,彼不费人丁之力、养民之资即可凭获十之其二,亦使田亩不荒,此为宗族之喜也;

    “自汉室暗乱至今,百姓多为大族强豪欺压,虽躬耕终岁却常一无所获,今有明公以严法约束强豪,不令百姓徒劳无功,使其躬耕可得获物,不忧再遭强豪之掠,百姓心中必喜。此为百姓之喜也;

    “宗族喜、百姓喜,必皆勤于农桑安于乡里,但遇役调亦有资可办。是故官府虽损宗族贷土之资,然就长远之计而言,可获之利远胜此十损之二。况宗族据土终有其限,岂能如明公尽辟之荒土?官府既可安民,又能充于府库,此为官家之喜也。

    “再者,百姓既知明公用法明、信义著,且自思全耕官田可多获粮谷,时日稍久必弃豪族而赴官给之田。似如此豪族兼丁之数必然日减,人丁减则其势渐衰,势衰则必不能自倚强势抗令不从。故此亦可为缓控强豪之法也……”

    以上的话除了最后一段之外,6仁对曹操、荀彧都说过,而曹、荀二人在听了6仁的这番话之后的表情都是一样的惊愕不已。因为就当时他们的观点来说,6仁的想法也未免太大胆了。但是仔细的想一想,又觉得只要把持得好的话或许真的会出现6仁预计的“三方皆喜”情形。因此都赞成6仁放手去做。

    至于最后的一段,6仁其实是有意说给曹操听的。因为6仁知道曹操一向十分头痛豪族世家的过强实力,不然在历史上曹操又怎么会不停的扶一家打一家?基于曹操的这种心理,6仁的最后一段话表面上是在帮曹操出主意,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的“徇私舞弊”留条后路……

    ——————

    6仁现在便一路思索着一些办事可能会遇上的麻烦,还有应对这些麻烦的方法、细节,人也就心不在焉一般的向前走着。忽然间曹昂用力一拍6仁的肩膀道:“6兄,前面有人!”

    6仁猛然抬头,见离自己约有两百来步的三岔道口上坐着个似乎是在歇脚的人。当下把马缰扔给曹昂,自己唤过几个卫士便向那人快步赶将过去。

    “兄台勿惊!我们是大汉官军,非是贼人!请问兄台,去往颍川荀氏庄上与颍川书院应走哪条道路?”

    那人头上戴着斗笠,听见6仁的喊话之后平静的望向6仁,嘴角浮现出了几许微笑……

    (求票、求收藏、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