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人在仙武,从皇子开始无限进化 > 第136章 一人一家,一朝一代皆小事?(求订

第136章 一人一家,一朝一代皆小事?(求订

作者:沉默的不言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人在仙武,从皇子开始无限进化 !

    第136章 一人一家,一朝一代皆小事?(求订阅)

    听到两人称赞。

    书生并没有丝毫欣喜,仅是摇了摇头,忽然说起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

    “两位前辈,你们可知眼前这家茶寮的主人家一年能盈利几何?”

    赵处敬和王龙虎眉头皱起,不解其意。

    书生不管不顾的继续道:“这块地方人来人往,做点小本生意其实很合适的。”

    “卖茶、卖水,虽然利薄,一文钱一大碗茶水,两文钱三碗。”

    “但靠着来往商客行人,每天的盈利还是非常可观的,至少能有盈利几百个大钱。”

    “然而,除非你与城门的甲士说好,分他几分利,然后再拿出一部分钱来打点下附近的帮派和地痞,向朝廷府衙缴纳一些摊位费,否则做不下去。”

    “再加上每日的吃食,生活用度等。”

    “所以哪怕这爷孙两人一年劳作不歇息半日,最后能剩下的也不过是几两银子罢了。”

    “甚至这剩下的几两银子,还要向朝廷缴纳人头税等。”

    “如此一来,爷孙两人劳作一年,莫说是赚钱了,生意能不赔本就已经很不错。”

    “事实上,如眼前这爷孙俩,在底层百姓中,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毕竟能有一个养活自己的营生,日子过的虽然艰难,却总归是饿不死。”

    “但,你若换做天京城外的底层百姓?”

    书生说到这里,眼中露出悲悯之色,沉痛道:“莫说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营生了,恐怕就连一亩薄田都没有,只能租种地主豪强,或者世家大族的田地,朝不保夕,一年到头甚至都吃不到一顿饱餐。”

    “一旦有遇到天灾人祸,便会成为流民,易子相食,饿殍遍野。”

    “更有甚者,很多村镇中的百姓,有超过十之八九,皆已卖身于地主豪强之家,为奴为婢,生死不自由。”

    “两位前辈,如今的神州百姓,真的是太苦了。”

    “我李文道不自量力,却是想为这天下百姓做一些微不足道之事。”

    如今的神州百姓太苦了。

    而未来的神州百姓将会更苦。

    成仙路的真相如何?

    李文道作为太阴学宫的左司业,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真要让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等人操纵血魔教,掀起席卷神州的王朝魔劫,神州天下百万万的大乾百姓,最后能活下来的恐怕不超过十分之一。

    换句话说。

    成仙路的开启,对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的大人物们来说,是一场千年难遇的天大造化。

    但是对底层的神州百姓而言,却是一场真正的大劫难。

    李文道深吸一口气,看向赵处敬和王龙虎,一脸坚定道:“我自幼开蒙,天资聪慧,少有所成,恩师言称我有宿慧。”

    “犹记得,我少年立言时,恩师曾问我志向。”

    “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圣人之言脱口而出,更有对恩师胯下海口说:我若为官治理一方,必定造福百姓,让天下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若为相,当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共享太平盛世。”

    “当时恩师摇头,不发一言。”

    “起初,我认为恩师小看于我,未来一定要让恩师刮目相看。”

    “然而当我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方知自己当初的豪言壮语是何等的可笑。”

    “天人境的最后一步是心灵,需要把守本心,强大与否,就是自身心灵是否强大,故而天人强者和天人强者之间,虽然同处一境,实力却天差地别。”

    “在天人境的修行中,我们儒家有立言,立行,立心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天人境的三个阶段,需知行合一,方能成就儒家圣人之位。”

    “晚辈狂妄,以圣人之言立言,当知行合一,立圣言,遵圣行,塑圣心,否则心灵蒙尘,又何谈成就武道仙神?”

    “此虽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却也是晚辈的修行之道。”

    “所以说,如果两位前辈前来寻晚辈,是想让晚辈放弃心中志向,代表太阴学宫一同向大乾朝廷施压,却是寻错了人。”

    李文道似是感慨,低头望着茶碗里的两文钱。

    铜钱外圆内方,好似有蕴含人道至理,让他心绪万千。

    事实上。

    这一次他前来天京城,是主动申请前来,为的就是近距离观察下那位传说中的大乾十三皇子。

    大乾十三皇子杨安在海洲的所作所为,如今已然轰传天下。

    李文道很清楚。

    这位十三皇子已经是自己的最后选择。

    倘若这十三皇子杨安真的有传说中的那般妖孽,且有志于革旧鼎新,开创大乾王朝的第二世千年辉煌。

    自己或许真的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立言。

    立言,立行,立心。

    知行合一。

    最终成就儒道圣人境界。

    赵处敬和王龙虎闻言,却是眉头紧紧皱成一团。

    因为他们不知道,李文道这番话究竟是代表他自己,还是代表整个太阴学宫。

    如果仅是代表李文道自己。

    一个天人强者,虽然稍微有些麻烦,对九宗六道和天下十二世家而言,却根本不值一提。

    就像李文道自己说的一样,他这般选择完全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毕竟圣贤种子,也仅是圣贤种子,并非真正的儒道圣人。

    甚至就算李文道真的成为了儒道圣人,对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来说,也仅是比较麻烦而已,并非不可力敌。

    但如说过,李文道的这番话代表着整个太阴学宫。

    那就麻烦了。

    虽然太阴学宫在九宗六道中,属于垫底,根本就不是紫霄宫和武帝城的对手。

    但太阴学宫能成为一方宗门圣地,其势力和底蕴,依旧是不容小觑。

    倘若太阴学宫彻底倒向大乾朝廷。

    这对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赵处敬想到这里,眉头拧得更紧,沉声道:“这是李司业自己的意思,还是太阴学宫的意思?”

    “李司业,伱作为太阴学宫的左司业,莫要以一人一家,一朝一代之小事,耽误代天行道,维持神州秩序之大事1

    “历朝历代难道没有出过明君?”

    “可该亡的,不照样亡了。”

    “想那八千年前的大嵩王朝,历代天子皆仁德施政,爱民如子,甚至有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你们太阴学宫成为神州第一学阀。”

    “结果如何?”

    “那大嵩王朝在巅峰昌盛之际,还不是被你们上阴学宫屠龙了?”

    赵处敬冷笑说道,对太阴学宫的行为打心底看不起。

    什么立圣言,遵圣行,塑圣心。

    他是一个字都不相信。      八千年前,自那大嵩王朝的开国天子知晓成仙路真相和神州天下真相之后,便选择了同满口道德仁义的上阴学宫众人联合在了一起,甚至有做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事,将儒家捧上神坛。

    结果又如何?

    还不是被十二世家扶持的黄天教搞得元气大伤。

    甚至就连大嵩王朝的最后一任天子,都死在了上阴学宫大祭酒手中,被上阴学宫屠龙成功,让大元王朝的开国天子,兵不刃血的拿下了天京城。

    若非如此。

    以太阴学宫的道统理念,后世王朝又怎么可能对太阴学宫如此防备?

    所以赵处敬相信此时的李文道说的这些话是真的,但是他却不相信太阴学宫中的那些老家伙们还能保持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心中立言。

    李文道听到这话,沉默不语。

    直到许久之后,他才沉声说道:“这番话仅是晚辈一人之言,同太阴学宫无关,若是赵前辈想要知晓太阴学宫的态度,却是寻错人了。”

    太阴学宫的态度是什么?

    李文道同样知晓。

    或者说,在一代代太阴学宫子弟,以及太阴学宫的儒生修改曲改下,如今的太阴学宫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太阴学宫。

    很多儒家圣人典籍,也都已经遗失,沉入了书山学海的最底部。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却也很复杂。

    因为对天下士子而言,他们并不需要一尊真正的圣人,也不需要真正的圣人之言。

    他们只需要一尊圣人雕塑,一部符合自己立言和信念的圣言解析。

    毕竟想要成为真正的儒道圣人太难了。

    反倒是借儒家的修行功法,成为武道仙神强者,却是还有着那么一丝丝的希望。

    再加上成仙路的存在。

    所以在太阴学宫内部,像李文道这般将真正圣人之言作为自己立言根本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故而,李文道很清楚,自己就算是太阴学宫的左司业,论地位仅在大祭酒和祭酒之下,也只能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太阴学宫。

    “一人一家,一朝一代,都是些小事吗?”

    李文道听到赵处敬话后,看着茶碗中的那两枚外圆内方铜钱,轻声说道。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紫霄宫赵处敬眼中,神州百姓和大乾王朝都是微不足道的,所谓的天地秩序,完全掌握在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手中。

    而所谓的代天行道。

    则是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的共同意志,天地间无人能够反抗。

    当然,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之间,也不是真正一体。

    恰恰相反,这些顶级圣地世家之间,各种龌龊不断,明争暗斗不休,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体。

    只不过九宗六道和十二世家虽然不是一体,但是在成仙路开启这件事上,却是少有的团结一体,不容任何人破坏。

    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成仙埃

    相较于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神州百姓和一朝一代的朝廷,又算得了什么?

    甚至在那些真正追求大道的武者眼中,莫说是一个王朝崩塌,神州百姓死伤九成了。

    只要自己能够成仙,飞升仙界。

    这天下就算彻底毁灭,众生绝灭了,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若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哪还管什么洪水滔天。

    这样的理念,跟上阴学宫的儒家真正圣言,无疑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李文道才会对眼前两人,乃至是如今世家宗门等势力武者的理念不认可。

    可惜。

    他只是一个初入武道一品天人大宗师境界的武者,并非真正的儒家圣人。

    所以他能只能代表自己,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那为传说中的大乾十三皇子真的是自己寻找的明君,是自己要寻找的人族圣皇。

    “算了1

    “天京城中物价颇贵,能省则省,下次有空再请两位前辈喝茶吧。”

    李文道将茶碗中的两枚铜钱再次拾起,轻笑着说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

    既然不能聊到一起,又何必浪费自己的钱财请人喝茶?

    他这是用行动拒绝了赵处敬和王龙虎邀请,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李文道的话音落下。

    赵处敬这位来自紫霄宫的道家高功便忍不住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甚至就连来自武帝城的副城主王龙虎,同样摇头,消失不见。

    转眼间,茶寮之中,那张桌上仅剩下李文道一人面色平静的坐在那里。

    他捏着手中的两枚铜钱,轻声说道。

    “万民如水,世家宗门为舟,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翌日。

    十月初十。

    六辰值守,最宜龙相。

    这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杨安的太子封册大典在乾明殿中举行。

    他先是在礼部官员和宗人府大宗正的引领下,祭告天地宗庙。

    等吉时到了,则是由宗人府和鸿胪寺的众多官员引导,过金水桥入皇宫。

    这一套流程繁琐且复杂,弄完下来,花费了大概有两个时辰。

    待杨安进入皇宫,来到乾明殿之后。

    则有恢弘的礼乐奏起,宏大的天籁震动人心。

    在这大气磅礴的礼乐中,泰隆帝身边的传旨太监面色肃穆的迈出御道,看向乾明殿外的文武百官,高声道:“圣上有旨,宣十三皇子杨安入殿。”

    声音由近及远,高亢嘹亮,抑扬顿挫,很快便朝着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儿臣遵旨1

    杨安身穿绛纱紫金龙袍,在三师、三傅等东宫属官的拥护中信步走入乾明殿中。

    此时的乾明殿内,身着衮龙袍的泰隆帝端坐于乾明殿中的九十九道白玉长阶之上,而在下方的御道中,则分别立着文武百官,公卿勋贵,宗室亲王等。

    等到杨安来到御道中央位置。

    立于泰隆帝身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沈千秋,突然向前一步,高声道:“陛下有旨,太子封册大典开始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