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大宋海贼王 !
张汇是同时代人,宣和年间,他父亲在保州做官,他也在保州,亲眼目睹了宋金战争之实况。他的这些评论,是事后多年所发之感慨。当时军情紧急,或许孙翊和折可求来不及多想便匆忙出发,或许他们心里也明白,直捣云中要比奔赴太原救援更有实效,但他们没有决定权,他们必须服从军令。
此时,太原城内,居民仅有两万余人,士兵仅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以及一些厢军。胜捷军本是童贯亲军,是童贯从西北招募的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童贯在离开太原之前,任命王禀为副都总管即副帅,并留下一部分胜捷军让王禀指挥,令他负责守卫太原。王禀是开封人,字正臣,出生于将门世家,其祖父和父亲皆为西军将领。平定方腊暴乱时,王禀担任步军统制,立有战功,后跟随童贯北伐,再后来擢升为河东宣抚司都统制,随童贯驻守太原。
为加强城防,弥补兵力不足,张孝纯与王禀下令,太原城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守城之列。张孝纯与王禀决心与金军进行殊死拼杀,坚壁固守以待援。
张孝纯对城内军民说道:“金人虽在城下,无能为害,太原自古雄藩,城坚粮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师,当俟金人粮尽气失,将骄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内外相应,使胡骑匹马不归,上为朝廷报复,下保汝等血属,可乎?”众皆唯诺。
金军在攻占太原外围诸县后,以“锁城法”将太原城紧紧围困。“锁城法者,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处,筑垒环绕,分人防守,内外不相通。”“中为小径往来,纵犬警之。”宗翰认为太原城未攻下,河东宋军必乘其后而击,因此不敢分师南下。宗翰在太原旧城筑元帅府为指挥中心,“示其必取”,下令金军强攻太原。
宗翰率领的六万西路金军,被宋军顽强地阻隔于太原城下。然而,宗望率领的六万东路金军,却早已兵不血刃占领燕京,因为郭药师叛变,燕京不战而降。
就在童贯离开太原的那天下午,即十二月八日下午,郭药师派人请蔡靖吕颐浩李与权沈琯等燕山府主要官员来自己家中议事。蔡靖等人结伴而来,他们不知道郭药师已决定向金人投降,并在家里预设了伏兵。
蔡靖一进门,郭药师便对他说道:“张令徽当初就没有与金人作战之意,他盗用军中大印,已向金人递交降表,我虽然已派人追了回来,但现在情况很危急,金军旦夕将至,已情不得巳,咱们莫且投降怎样?”
蔡靖一听郭药师要投降,气愤道:“靖誓死报国,此出何言邪?相公欲负天子耶?靖以死报君,岂可投降!”说着,取下佩刀就要自杀。郭药师一下子将蔡靖“抱持之”,军官赵鹤寿上去“急捉其肘”,众军官一拥而上“分散拽定”。
吕颐浩转身想逃跑,被军官们上前制止住。
郭药师语气很严厉地说道:“大家都不须离开这里!”于是,将蔡靖等人“共闭于药师宅内”。
过了一会儿,郭药师走过来,与蔡靖等人坐在一起,解释道:“药师实不得已,不能与诸公主终始之义。”说着,假惺惺地掩面而泣。从此,蔡靖等人“皆留药师家”。
这天晚上三更后,燕京城里忽然起火,“常胜军食粮敢战等军四散劫掠”。当初,金军初犯顺州时,蔡靖令燕京守城兵卒登上城墙防守,军令很严,虽诸厅当直人犯法亦军法从事,“由是,畏法者尽遣之,而不畏法者自苦也”。初八日晚上,蔡靖“乃差蓟州逃卒分表,诸厅都未能变其面目。是夜兵火作,此卒肆行劫掠,虽鞍马之类顷刻无遗矣。”很显然,此时蔡靖已经无法控制燕京城的局面了。
十二月九日晚上,有人向郭药师报告,金国二太子已兵临城郊,将要入城。郭药师于是赶紧率领众军官出城迎拜。后来,郭药师回家对蔡靖等人说:“太子有令,南朝官并不杀,令出城降。”
蔡靖说道:“我们已经被拘执,何必再降?见时用何礼数?若少有屈辱我必死。我若死,举家骨肉,请郭相公全部缢死,一坑埋之。”
蔡靖又叮嘱儿子蔡松年要英勇不屈。众人向郭药师请求,“免见太子”,郭药师说道:“必须要相见。”
第二天,金军正式进入燕京城,将金国旗帜遍插于燕京各城墙之上。此时,距离金军撤出燕京城尚不足两年。
为了收复和治理燕京,宋徽宗与宋王朝自政和五年便开始运作,历经十年,付出了无数心血和钱财。自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宋朝从金人手中接管燕京,至此还不到两年零七个月。没经过任何抵抗,燕京就轻而易举地重新被金军占领,其罪魁祸首当然是负责燕京防务的郭药师。然而,更深层地看,宋徽宗与宋朝廷以及燕山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十二月十一日,宗望派遣萧三宝奴、王汭、张愿恭来郭药师家,会见蔡靖以及燕山府诸监司官员。萧三宝奴是契丹人,王汭和张愿恭都是汉人,他们原来都是辽国官员,后投降金人。他们对蔡靖等人说:“太子传语,切不要惊恐,今日之事,盖缘南朝失信。”接着,他们谈及宋朝违约收纳叛臣张觉,以及在交纳岁币等事情上经常糊弄金人等问题,言语间有指责宋朝皇帝之语,“非所忍言。”
蔡靖听完后立即辩解道:“赵皇乃尧舜之君,只是为群下所误。”
王汭说道:“我们有御笔可以作证。”
蔡靖问道:“安知非诈耶?”
王汭没回答。其实,金军进城后,刘彦宗将从张觉家里搜出的御笔,与郭药师手中的御笔做了一番比对,确认两者笔迹完全一致,都出自宋朝皇帝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