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山神鬼冢 !
我叫张山,不过很多人都不叫我张山,叫我张三。巧的是,那年办身份证的时候,或许是工作人员马虎大意吧,把张山弄成了张三,改也懒得改了,张三就张三吧,全国人民都认识我不是。
自从我的名字变成了张三之后,我总会想,新疆的买买提,西藏的卓玛,还有那个小明,我们似乎成了同一阵营的了。
我出生在云南西北横断山脉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说起张三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那年,我们村里建了一所学校,还来了一位老师。说是学校,其实也不过是木板搭建成的一间房子而已,书桌和凳子都是村子里凑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不一而足。有吃饭用的桌子,有摆放杂物用的,还有一张还是杀猪用的桌子,能放一头大肥猪上去的那还小得了?这张桌子就占据了教室五分之一的地盘。
有了桌椅板凳,还有一块涂着黑漆的木板,有个老师,勉勉强强算是一个学校了。可是,学校总该有学生吧,没有学生,也不叫学校不是。当时山民愚昧无知,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读书,读书能干什么?有什么用处?况且听说还要交学费,对于贫困到了极点的他们来说,谁都不愿意把小孩往学校里送。
没办法,老师只能是挨家挨户的去开导去劝,最后只有三户人家勉强答应,而我家,就是其中一家。
我是第三个被父母送到学校的,我的学生生涯也从那一天,这个一位老师三个学生的学校里,正式开始了。第一个送来学校的是蜂家的女儿,由于父母都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不识字,老师就给她取了个学名,叫蜂玉珍。第二个被送来的,叫余成龙,情况也是和蜂玉珍一样。由于蜂玉珍年龄最大,而且是第一个入学的,我们都叫她蜂老大;余成龙次之,当然就是余老二了;而他们都喊我张小三。当时并没有“小三”这个称呼,如果放在现在,我非得跟喊我小三的人急不可,哥们儿堂堂大山的儿子,怎么能叫小三。不过后来,张小三叫着叫着就被叫成了张三。
大山里的孩子早懂事,当时蜂老大九岁,余老二八岁,我六岁。他们那时就已经帮父母挑水劈柴做饭了,可能是从小经受生活磨炼的缘故吧,他们学习都很用心,所以他们每次考试,分数都比我高,我永远都是第三名,这也是张三这个名字的又一来历。
后来,四年级的时候,就要到镇子上学了,遗憾的是,蜂老大和余老二都辍学了。而我,之所以没有辍学,原因就是我们家和别家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得从我祖爷爷说起。
祖爷爷是汉族,是因为战乱才逃难到大山里来的,这中间还有一个故事呢。当时,祖爷爷和哥哥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大山深处,在崇山峻岭之中跋涉了两三个月,带的粮食也快吃完了。这天下午,他们爬到一座山岗子上,看到山下的坝子有一个小山村,两兄弟就约定,等到黄昏的时候,看哪户人家先冒烟,第一家冒烟的哥哥去,第二家冒烟的弟弟去。
结果,坝子的村子还没一家冒烟,山背后就冒出炊烟来了,哥哥知道山背后还有个村子,就翻山走了。哥哥走后,祖爷爷看到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开始冒烟了,他就兴奋的往村子里赶。那个村子也就是我们村,那户人家也就是后来的我家,据说祖爷爷进门的那一刻起,祖奶奶就看中了他。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家才比较开明吧。据说,我祖爷爷还是当年大清朝的一位秀才呢。
到镇上读书的时候,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巧的是,在十五个学生之中,每次考试,我都是第三名。所以班里的同学都叫我张三,老师也一样,也就从这时开始,张三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那个小山村里头一个走出去的人,同时我又是不幸的,因为我终究没有踏进大学的大门,即使我已经考上了,对于一个大山里普通的一个家庭来说,四位数的学费已经是天文数字,更何况,读大学可不止这些,我终于还是决定辍学了。
和我同样命运的还有和我从初中到高中都穿一条裤子的兄弟阿色,这哥们儿从小就长了一副色相,油头粉面,两只小眼睛又贼又亮,还偏偏专爱挑逗小女生。所以,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阿色。
高中毕业后就各走各路了,指不定猴年马月才能见上一面,所以我们决定在离别之前,先到处耍上一耍,所谓好聚好散嘛。
可是,我们俩商量来商量去,也没商量出该去什么地方玩才好。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爷爷经常和我讲的那个祖爷爷的故事,爷爷每当提起那件事的时候,总是长吁短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翻到那座大山的背后去看看的,指不定还能找到自己的大伯,可现在老了,想去也去不了了。
我想到了那座山,那座山叫大宝山,纵贯南北,两边都望不到尽头,就像一条巨龙横亘在天地之间,到了五月份,山顶上还能看到斑斑点点的白雪。
我说我们就去爬大宝山吧,听我爷爷说,祖爷爷的哥哥就在山背后,说不定我们可以认几个亲戚呢。
阿色不屑一顾的说吹吧你,还认亲戚呢。不过听他说,大宝山的山顶上有九个龙潭,在龙潭边上吼一声,就会下雨。他想去看看大宝山上到底有没有龙潭。
我们所说的龙潭并不是一般的湖泊,常常会在大山的顶上发现,有的或许只有脸盆大小,却黑幽幽的深不见底。据说有人用十几丈长的绳子绑上石头扔下去,还探不到底,传说之中,龙潭是山龙生活的地方,如果山龙走了,龙潭也就没了。
我和阿色主意既定,一拍即合,打算第二天就去爬大宝山。大宝山可不是一般的高,况且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车轮粗细的树只能算小不点,三四个人手拉手围一圈的大树随处可见。但对于我们这些大山之子来说,走进原始森林就像逛自家后院那般轻车熟路。
我们准备的东西不多,一把砍刀一把尖刀,火机、食盐还有一些白玉米面和一个锅。
砍刀主要是用来开路,砍柴烧火,搭建庇护所之用;尖刀就是这里藏刀的俗称,主要清理捕获的猎物、挖掘、设置陷阱之用,大山里有很多野鸡和野兔,就看你能不能捕获它们了;火机和食盐在山里可找不到;玉米面顶饿,吃上一顿,爬一整天的山路都没问题;至于水,山里的泉水,比起超市里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医药更不是问题,只要你懂,花草树木都是最好的医生。
本来,我们以为这是一次十分愉快的游玩,没想到的是,我们这次大宝山之行,却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也从此步入了非比寻常的冒险生涯。
大宝山边上还有很多的小山,当我们穿越了这些小山,才算真正意义上到达大宝山的山脚。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太阳已经落到大宝山背后去了。巨大的山影也已经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大地。
这里是一片广阔的草甸,草甸上报春花、点地梅竞相开放,清风徐来,吹起一层一层的花浪,美得令人陶醉。一条白水河哗啦啦的曲折蜿蜒穿过草甸,流到远处去了,在拗口处还留下了一个水潭,水潭清澈见底,里面有不少白色的鱼游来游去。
阿色望着水潭里的鱼,咽了咽口水,我看他垂涎三尺的模样,对他说道:“别看了,再看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负责找虫,我去找钩子。”
阿色也没偷懒,当下就撅起屁股在草丛里扒虫子去了,可能是他抗日神剧看多了的缘故吧,只听他一声“呦西”,手中就有了一条肥大的绿色毛虫了。
“花姑娘找到了?”我也不忘来上一句。
阿色瞪了我一眼,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模样:“还不快去找鱼钩!”
我看到水潭边上有一株刺,也就是书里常说的荆棘。这种刺可不是一般的刺,名为倒钩刺,不知道的人要是被它给刮到衣服,如果使劲挣扎,那就会让你在短时间内体会什么叫衣衫褴褛。如果不小心刮到皮肤,那绝对就会跟被疯猫抓到了一样。
我从树干之上掰下一颗刺,这时阿色已经捉到了两三条肥虫了,我们把肥虫钩在倒钩刺上,一端系上线,也不用鱼竿,直接抛进水里,水潭里的鱼很大,只要钩上一条出来,也就够我和阿色大吃一顿的了。
肥虫在水中不断挣扎,很快就引起了一条鱼的注意,那条鱼见到肥大的虫子,早就忘乎所以了,一下窜上去,一口就把肥虫连带倒钩刺吞了进去。
我和阿色可是正中下怀,一阵狂拉猛拽,将大鱼从水中拖了上来。阿色举起尖刀,一下就把鱼拍死了过去,剩下的就交给他处理了。我则到不远处的窝棚里去,窝棚就是山里的小木屋,到山里采蘑菇的、挖草药的、找野蜂的人都会到窝棚里过夜,因此里面备有干柴,住进来的人随取随用,临走时砍上一些存上就行了。山里人都自觉遵守着这一规矩,给进入深山的人,提供了不小的安全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