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甸甸文集 !
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 周易里的乾卦:元享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如果我说,上面这个乾卦六个爻的意思是叶辛一生的缩影,也许没有人会相信。叶辛是个经历坎坷的著名作家,这么几个字能说明他什么?他的一生应该是厚厚重重的一本书才对!他的整个人生是一支难忘的歌呵!在文坛,没有人不熟悉叶辛,谁都知道他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蹉跎岁月。那么,就先将上面这几句话搁起来,把他的蹉跎岁月简略地道一道再回过头来说。
1961年,在上海的某一条弄堂里,有一位酷爱文学的中学生坐在窗台上读书——有趣的书。他就是叶辛。在他读书的欲望与日俱增的时候,其他的喜好渐渐地散淡而去。与书交,这是叶辛今生所选择的最大的事业。少年叶辛读书时,惟图一快:那就是憧憬着自己跟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去航海,去登山,去滑雪这位文弱的少年居然还梦想着当司令员,像夏伯阳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去打仗尚未想到要去做作家,没想过要像别的作家那样写一本一本的书,让别人去读,然后跟他一样去梦想或流泪或开怀渐渐地,他的目标清晰了起来:上完初中,上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并且要考文科。争取大学毕业后,当一位作家。
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过下去,坐在窗台前,看书,看日影慢慢地从眼前消失。然后,不知不觉地,他的愿望都实现了
噫!不得不提“命运”这个词了。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是不可知的,尽管许多人想扼住命运的咽喉。如果命运的咽喉能够轻易地扼住,我想,许多的人生可能会重写。惜乎扼住命运之咽喉只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1966年的“红色风暴”惊破了叶辛的梦。叶辛说:1966年在等待中过去了;1967年又在期待中过去了;1968年在充满焦虑和不安中度过。那么,1969年,会不会“柳暗花是又一村”呢?1969年,叶辛去了贵州的修文县,他加入到那支庞大的队伍里,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到修文县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场奇特的倒春雪,寒冷彻骨,叶辛却说当时他的心是“热乎乎”的。一个热血青年,想着要去广阔天地炼红心,想着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有一番大作为时,谁不为之心热呢!
叶辛插队的村子名叫“砂锅寨”这个寨子在最初迎接叶辛的时候,根本没想到眼前这位秀气灵动的青年将会成为著名作家,而使它自己的名字永远与他联系在一起。砂锅寨离上海5千里路,得坐两天两夜的火车才能到达。初到砂锅寨,叶辛以一个城市青年的目光看着寨子周围的田园风光,感觉到了诗情画意。他是带着文学的色彩来的,还有他原有的那一份浪漫与抒情。而且叶辛相信,在砂锅寨,他会有大作为的,并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山区的生活,学会讲贵州话(直到现在,他那一口道地的贵州话,仍会在他生气或高兴的时候漏出来),在过好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的同时,还设想着如何改变修文的山山水水。他像托钵僧遇到了佛祖一样,其心之虔,青天可鉴!一个城市的热血青年,初始之时,跑到乡下去,山川河谷与风土人情都会给他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与触动。所以叶辛庆幸地说:不跑到山寨来,我能知道这一切吗?我来对了,我是离文学之路近了,近了,我要写!
这是一个文学青年的率真与可爱,这么想着,也就要想着这么做了。但这只是一层蒙在严酷生活之外的绚丽面纱,待到这一层面纱揭去之后,生活还是以它特有的狰狞面目暴露了出来,看看叶辛写下的这一段文字:写,谈何容易啊!插队落户的知青点茅屋(注意:是茅屋!)里,放下四张床,就找不到放桌子的地方了。到了晚上,没有电灯。再说,白天还得虚心再教育呀,劳动又有多累人哪。挑粪、耙田、铲田埂、钻煤洞挖煤、在土转窑上当小工、背灰、打煤巴、薅秧薅包谷、挞谷子、挑窑田水、敷田埂一天下来,回到集体户,最好脚也不洗,裹一张毛巾倒在床上便睡没有问过这时候的叶辛,心里是不是仍然“热乎乎”的?人生到了这里,犹如河流,似乎要转弯了。当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之后,生活的真面目简陋地面对着叶辛之时,叶辛有理由可以消沉下去了,像别的知青一样,抽烟喝酒、赌博打架、偷鸡杀狗、贫穷伴随着颓废甚至堕落即使不做这一切,叶辛也会成天生活在忧郁或丧气之中吧?有人说:不幸是一座学校。但谁会愿意呆在这种学校里受教育呢?还有人说:不幸是一种财富。可这种财富谁也不愿意主动拥有!一个满脑子有着奇思怪想的青年,一个一心想着要当作家的叶辛,每天进出那些低矮简陋的牛栏、马厩、猪圈的小门,挑着臭烘烘的粪便去农田时,会怎么样呢?还是借他自己的笔来说一说:没有桌子,我掀起铺盖,以铺板当桌子,坐在小板凳上,写。没有电灯,用墨水瓶改制个小油灯,点起来同样照亮。劳动累人嘛,我挤一切空余时间练笔。清晨,搬条板凳,带块搓衣板,坐在后屋檐下,把搓衣板搁在膝盖上写;夜里,伙伴们睡了,我以床铺当桌子,点起小油灯写。油灯摇曳的火焰,把我的蚊帐熏得漆黑下雨天不出工,知青们聚在一块儿,抽烟、喝酒、发牢骚、打牌、吹牛消磨时间,我却找一个安静处去写。赶场天,别人为一打一顿牙祭忙着往街上跑,我躲在屋里写。贵州山乡到了农闲时节,出工很晚,我就起大早到村寨外山头上的古庙里里去写。那儿只有破败的四墙和缺胳膊断腿的桌椅陪伴我,非常安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安贫乐道”一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住陋巷而不改其乐,被他的老师孔子表扬了一番:贤哉!回也!为了求得“正道”穷一点怕什么呢!叶辛当时的处境比颜回好不了多少,十一个月吃不到一片肉,劳动繁重,生活枯燥,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以致于他的六颗牙齿离他而去。另外,他住的茅棚,上面只盖了少许茅草,蚊帐上铺张着一张厚厚的尼龙布,每逢刮风下雨,风将一些茅草吹走,雨水落到床顶的尼龙布上,作着“乐曲”之声。斯情斯景,让人忍不住想起杜甫的那首秋风为茅屋所破歌。难道,叶辛要效颜回之态,处穷境而不改其乐不移其志?那么,他所求之道是什么?仍然是作家吗?当时的作家协会都解散了,当个作家又有何用,出一本书又能助得了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他什么事?天地伤心呀!叶辛再也忍不住了,说:“所有这一切,把我们原先五光十色的理想像风吹肥皂泡似地吹走了。呵,高原上没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天国,砂锅寨也不在画山绣水中。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贫穷山寨上的景象,在我心上激起的是地震般的惊骇。”就像泡好的一只热水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冷却了。叶辛在冷静中思索,仍在那方贫穷的土地上作着种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直到1971年11月“九•一三”林彪事件的爆发,叶辛由狂热、虔诚陷入了彷徨与颓丧。震惊之余,叶辛复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得出一个结论:要重新振作。然天不助他。正在他要振作之时,被调到了湘黔铁路工地上去劳动,条件和环境比在砂锅寨时差多了,据他说:“最初是‘天当铺盖地当床’,男同志每人发一根棍子和一张芦席过夜;后来住进了工棚,从每人8寸宽的铺位增加到1尺8寸固定下来。终年累月地吃老南瓜汤,碱水煮巴山豆。成千上万的筑路队伍涌进深山老沟,周围只有零零星星的村寨,不要说缺乏副食、蔬菜,连喝水都成了问题。我们每天清晨和夜晚的洗脸水,都是从泡冬田里挑来的浑汤汤,沉淀半天都不变清”本该好好地振作起来的,又突遭变故,真应了那句老话了: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偏遇打头风。
叶辛是不是绝望了?
蒋子龙说叶辛是一个谜。确然!这时候的叶辛,应该一下工就去工棚里躺着叹气呀,望着天花板出神呀,然后就紧接着绝望,似乎这样,才合生活的逻辑。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在这种几乎是濒临于生活绝境之上了,可爱的叶辛说:“我没有闲心去弄吃的,找住的,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带着一个小本子,去记录苗乡的地理环境、房屋结构,去问当地的老汉和娃崽:鱼为啥养在稻田里;坡上的树都叫些什么名儿;林子里有些什么鸟,婚丧嫁娶时为啥非按一定的程式办;当地流传着哪些民歌;上山对歌时,男女青年之间唱的是啥内容;解放前的山岭河谷是这个样子吗?有没有土匪;商人们带些什么进这一带山岭里来问完了,回到工棚里,我倒头便睡。第二天一早,不等人家起床,我又爬上山头,去看米色的稠雾如何从山谷里袅袅升起,起去听雀儿怎样开始清晨的啼鸣,去望苗家姑娘们蹒蹒珊跚跚地挑着担上坡,去观察苗家寨上怎么开始一天的生活。在寒冷的雪夜,人们都早早进了刚盖起的工棚休息,我则到苗家寨的老乡家去,听他们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说古道今这一段岁月,对我来说,是一生最难忘的日子。”
在叶辛插队的日子里,还有两件事对他来说非常难忘:一是教书,一是放牛。
一个知青,能够将大部分时间超脱于泥土之外去教书,那是件人人求之而不得之事。他既所以能够轮得上这份美差,一则缘于他为人之诚,学习之恳;二则缘于他的贵州话讲得非常道地,孩子们能够听得懂,乡亲们信得过,于是,叶辛放下了锄头,执起了教鞭,当上了民办教师。叶辛太珍惜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了,尽管,他所执教的学校,是由尼姑庵改建而成的称之为耕读小学的破旧校舍,桌椅板凳都是缺胳膊断腿的,有一两间教室里的桌子,均是两端用砖砌上来,上面铺张一块长板子。板子后面坐四个学生。教室的门没上,窗玻璃又都是破了的。然就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叶辛把书教得比公办教师还要认真。在叶辛他们下乡前后的几年里,大队所属的几个寨子,尚没有一个孩子考进过中学。在叶辛当老师之前,他向大队党支部和贫协干部保证过,一定要送一批学生进公社的中学去!
愿望总是美好于现实生活。当时的叶辛还是个充满幻想和诗意十足的青年,他按自己的思路,把学校的课目安排得井然有序,就连学校纪律也都有严格规定。但有一次,学校的其他老师和学生们集体迟到使叶辛大为恼火,当然,这一次“恼火”之后,使他的心更贴近了山寨贴近了学生们。那是一九七二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寒地冻,飞鸟绝迹。叶辛像平时一样,喝了一杯自制的豆浆,便匆匆赶到学校去。到了上课时间,学校里除了他,没有一个人影子,就连其他的老师都没来一个!这一天不是星期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集体旷课事件?叶辛急坏了,老师和学生都这么不讲纪律,没有时间观念,教学质量如何上得去啊!他生气地抓起一根冰冷的铁棍,狠命地敲击着垂吊在梁上的圆铁柱,山山寨寨间,响起了叶辛敲击的希望之声:当!当!当!八点三刻,终于来了第一个学生,随后,四五十个学生到校。九点半左右,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也都陆续到校。于是,叶辛见到了这样一幅景象:“我那个班的学生娃娃,每人背着书包,同时手里提着一只火笼用破脸盆、破瓦罐、烂花盆串几根铁丝做成的火笼。‘卟卟’燃起的火苗上,架着几棵干柴,烟气袅袅弥漫了整个教室,把一个本来不大的教室,熏得又呛人又辣眼睛。”叶辛本来就憋了一肚皮的气,但又见学生娃娃没事似地从书包里拿出一根根干柴,小心翼翼地架到火笼上,俯身呼呼地吹着,吹得满屋子灰飞烟扬,无法呼吸。叶辛气极,对准第一排那个姓杨的十一岁娃娃带来的破脸盆,一脚踢翻。孩子们被他的这个粗暴举止骇住了,睁大眼睛痴痴地望着他。叶辛说:“退回到讲台上,准备开始一堂强调学习重要性的训话,刚把脑壳仰起来,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位年龄稍大的女学生,朝着我连连摆手。我向她一瞪眼。她又用手指了指坐在前一排的一个男生。那是个十四岁的娃娃,在五年级班上,不算小了,光着脚板,穿一条十分褴褛的裤子,脸冻得发青。我惊愕得楞住了。再看被我踢翻脸盆的杨增贵,吓得直垂眼泪,一边啜泣。一边抖抖索索地从书包里拿出书本、铅笔笔盒。他穿的更单薄,光脚板上还沾着稀泥。我的目光向全班扫去,这些偏僻山寨上的娃娃,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儿。”这时候,叶辛傻了,继尔,他和孩子们一起淌下了热泪!(他怎么也忘不了山乡孩子的这一幕,故当他成名之后,便在自己插队的山乡资助了10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这自然是后话了)
叶辛深深意识到,贫穷缘于无知。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教育搞上去。他看到山寨的村民由于没有文化,根本无法讲究科学种田。譬如,当时,农民在施用农家肥的同时,也用尿素。因那时尿素不易买到,凭关系才能购得一些。本来就难得的尿素,到了无知的农民手里竟然没有收到一丁点儿效果。何故?农民们往往把铲下的草皮烧成灰,再把尿素拌进灰里,然后施到田里。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贵州山区的土是呈酸性的,连土带草烧成灰之后就碱化了,而尿素是酸性肥料,两者相拌,酸碱一中和,什么效果都没有了。农民们不懂,仍旧一如既往地去做。叶辛看到之后,急呀!跟农民们说显然是没用的,我们做农民的难道还是你一个知青懂农事?于是,叶辛把这个道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让他们这一代再也不要重复父辈的无知和无效劳动。
小学的课程,原先是没有体育和唱歌的。老乡们说,上坡干活,跟着大人哼哼唱唱,嗓门好的自会唱山歌。至于体育,那更是多事,男女娃娃从小掏猪草,爬坡上坎,学做农活,整天干活,哪不比体育强?叶辛觉得这是两码事,一定要增加这两门课,并亲自教学生。他先跟着收音机学唱歌,当时流行的儿童歌曲有小松树、小小螺丝帽、我是公社小社员等等,他就记下歌词与歌谱,然后教给学生。体育课也一样,他按区里发下来的广播体操示意图再结合自己学过的广播体操,舍难取易,一节一节教给学生。从此以后,学校就活起来了,每逢上体育课和唱歌课的时候,全校学生一起到操场上做操,或在教室里唱歌,哨子声和歌声从山巅上传到周围的几个寨子,学校的勃勃生机,带活了村村寨寨。几个月下来,不管他在什么地方,老乡都会扯住他的衣袖说:“还是你教书行!”老乡说,原来有些娃娃一背起书包就喊肚子痛,回家不愿做作业,只晓得赶鸭子玩。现在不同了,回家第一件事就做作业,做完作业还唱歌,吃了晚饭还要教家里人做广播体操。读书读得一家人喜气洋洋。叶辛听到这样的话,自然是高兴不过的,再说,他教的学生有好多升上了农中。在乡亲们的眼里,他是一个好老师。但他这个好老师有时候要使用棍棒的。在他初执教鞭时,他走访了许多学生的家庭。有一位父亲,见叶辛来,转身到屋后竹园里砍了一根竹子,用砍刀削细,交到叶辛手里,说:你给我打!叶辛深知这是乡亲们对他的期望。于是,他就动真格的了。遇有学生捣乱的,他就让这个学生自己去砍竹子交给他打。也有强硬的学生,见老师打,他就还手。师徒两人犹如禅宗公案里师徒斗机锋一样,你一枪我一棒地对打开了。这事儿要放在眼前,人们就会说叶辛在体罚学生。但在老乡眼里,叶辛这棒儿虽说打在学生身上,却痛在他自己心里啊!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不再愚昧贫穷,他恨不得一棒下去,学生们全都成了比手中的木棒还坚硬的栋梁!除去课本,叶辛还把自己的诗心像种子一样播种在学生们的心里,教学生们读谱希金的诗,念高尔基的小说给学生们听。当小说里出现“面包”一词时,学生们不懂了,面包是什么样子的?能吃能玩还是能穿的?山乡甚至镇上没有面包,他回上海探亲时带了只面包让学生们看。这是学生们平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面包!于是,学生们自然也就明白了“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人生道理!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升上中学,他于考前,亲自跑到学区打听到试题范围,不断地让学生做试题。考作文怎么办?他就自己写上个五十篇,每个学生人手一篇,嘱他们反复背诵默写。奇迹出现了,考完试一看,除了几个年龄过线的学生,其他四十几个名,全部考上了中学!叶辛教的许多学生,后来也都成了优秀教师,再也不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把尿素和烧过的灰搅拌在一起使用了。他们早就在叶辛当他们的老师时,就学会了每天早晨刷牙,还学会在床上铺张花格子床单,文明的种子悄悄地在山乡发芽(有一段后话先放在这里说,叶辛离开砂锅寨成名之后,曾经先后两次到过寨子。1982年,蹉跎岁月播出以后,中央电视台拍摄叶辛的“蹉跎岁月”专题片,他和拍摄组到了砂锅寨,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体育课,导演把孩子们做广播体操的情形全拍了下来。拍摄完后,满寨的乡亲们站在寨门口送他。导演说,他是在延安长大的干部子女,已好多年没见过这么感人的场面了。1998年3月31日,叶辛插队落户30周年的纪念日,上海画报社编撰他的散文写真集半世人生,要补拍几张砂锅寨和小学校的照片。上海电视台风闻后,特意组成了叶辛回“家”拍摄组,随同前往,那感人的一幕又重现了。随行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连叶辛自己也感动得说不上话来。现在,叶辛执教过的耕读小学已搬到叶辛插队时知青们的自留地上。条件比当时好多了。学校老师说,把学校搬到这里,是因为叶辛在山寨教过书,作一个纪念。这素朴的话语,让叶辛听了非常温暖。)
叶辛在砂锅寨的另一件难忘之事,便是放牛。
叶辛插队的第五个年头,叶辛在放牛。农忙季节,牛与牧牛人总比农民早一些时间出门,用“披星星戴月亮”来形容放牛时的起早摸黑是非常贴切的。实际上,叶辛下放的头几年,他也放过牛。后来做了小学老师后,就只在农忙季节放一放。那个时候,叶辛喜欢放牛。不管牛在坡上吃草,还是在池塘里沐浴,他都可以静静地坐在山坡上或躺在松软的草地上,看满野的花草疯长,瞅满天的云卷云舒。按理说,牧牛的日子是枯燥的,牧童与短笛只有在古代的诗词里才会生出诗意来,那是文人们想象出来的,牧童年横笛信口吹,那种悠闲与适意,只合古典。在现实生活里,就连“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句子都是奢侈的,特别是在砂锅寨这样僻静的地方“杏花村”即便有,也没有老酒可喝!叶辛牧牛,诗情倒与古人同,他说:“眺望着连绵无尽、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山山岭岭,倾听着从峡谷那边传来的悠长的时常还是透着苍凉的山歌,人会静下来,青春的躁动的心会安宁下来,这时候,我时常会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博大、壮美、和谐,而置身于自然景物里的我,又是如此渺小、如此地微不足道。”换了一个人,也许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早就绝望了。但他的眼睛和心灵仿佛用诗意清洗过的,看什么都有颜色如画,并能在如画的颜色里思绪翩然。他说:“蜜蜂在嗡嗡叫,蝶儿在草丛里飞,阳光烁着人的眼,牛甩着尾巴,不慌不忙地驱赶叮咬它的牛虻、飞蚊。每当这样的环境里,我就会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劳动和人的关系,想到白天和黑夜,想到大自然的风雨和人世间的沧桑,想到人的有为和无为”这时候的叶辛像个哲学家,思绪飞得比他周围采花的蜜蜂和蝶儿还要快。可他马上又变成诗人了,说:“想累了,就环顾远近的山峦,欣赏高原的风光,远远的山涧里,飞泉像白练一般无声地悬挂着,清溪的流水轻吟低唱着从高处淌来又向山谷淌去,倾泻无尽的阳光灿烂地照耀着,轻拂而来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的风里有着草木的芬芳”紧接着,叶辛又从诗人变成了得道者:“周围是那样的静谧而又安宁,生活是那样的清贫却又平静。而时光的流逝,几乎慢得可以用手触摸得到。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相通了很多很多平凡的有时是深奥的道理,这样的思考使得我能豁达而平和地对待人生,对待世间的矛盾和纷争,这样的思考也使得我后来坚持不懈地拿起笔来写下最初的一些小说”
叶辛当年攀登的斗篷山,绿茵茵的宽大的草坡和清溪,都被他写进了小说。蹉跎岁月中的主人翁放牛那些故事,几乎都是他的亲身经历。那些放牛的日子,是叶辛不忍舍弃的人生篇章。他是属牛的,在放牛的岁月里,他就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地将当时苦难的人生咀嚼出味道来了。这样的咀嚼,实际上已经接近了僧人悟禅,得悟总在霎那间,所谓的“桶底脱落”、“茅塞顿开”就是迟早的事。(后来叶辛的成功,也证实了他当时像牛一样不断地反刍是必要的。)
蹉跎岁月里的柯碧舟有一个座右铭:“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与其说这是柯碧舟的座右铭,不如说是叶辛借柯碧舟之口说出自己的意思而已!青年时代的叶辛,爱将名人名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并把这些格言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高尔基说:“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年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叶辛当时非常喜欢这句话,并亲自作了注脚说:青年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为了这个前途,叶辛继续写作。1973年5月,他收到了退稿——一部40万字的小说稿!对于作者来说,收到退稿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不仅仅是伤心,不仅仅是孤独,也不仅仅是绝望,那是一种欲哭无泪,欲笑却泪流满面的无奈与苦楚。换作是现在,即便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出一部40万字的小说稿,然后突遭退稿的厄运,谁都会沮丧,更何况在那个年月!没有电灯,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煤油;没钱买稿纸,指望上海的好同学给他寄些稿纸过来。收到退稿,他自己已经失望得食不知味,寝不安席了,还得看别人的眼色,听旁人的嘲讽,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什么“走白专道路,妄想出人头地”呀等等等等,换了人,早不干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之下,能够呆在农村已经很不错了,在劳动之余,仍要坚持写作,难度太大了。再说,当时周围没有其他爱好文学的同道,又借不到一本文艺作品,更没有指点迷津的师长。劳动人民只教会他如何犁田耕地,怎样春播秋收,却无法教他写小说,也许,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小说是什么,对他们有什么用处,能拿小说能买粮食吗?能拿小说扯块布做衣服吗?
到了这个时候,叶辛可能要放弃手中的笔了。他会站在砂锅寨的某一座山上,茫然四顾,前不见李白,后不见杜甫,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然后掷笔于地,昂首长啸一声:罢!罢!罢!从此以后,叶辛就是砂锅寨道道地地的农民了,或者等待着知青返城的那一天
谁也不会相信,叶辛像哲学家一样再一度思考之后,作出了新的选择:逼着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不管在劳动工歇时还是赶场路上;不管是开群众会时还是守着火塘摆谈龙门阵时,叶辛仔细观察着农民们的语言。他们的语言俚俗粗浅,却往往能直指人心,让人一听就懂,且能一听就笑。粗话之中也有大道理!叶辛说:“我开始打到了学习的方向,在和寨邻乡亲们的进一步有意识的接触中,我开始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的过去,以及他们在几十年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表现我如获至宝地把这一切记下来。久而久之,记下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对话,吵架时骂的污言秽语,老年人口中的谚语,接触某人某事的零星感受,思考的点滴收获,我都随时记。我还试着给周围熟悉的人写小传。这件事后来启发我在写作长篇小说时搞人物分析。同一种人物见多了,同一现象看多了,我以后写他们时,脑子里就不空了。我觉得对生活的了解丰富起来,我觉得自己积累的东西也逐渐逐渐多了。除了劳动之外,我差不多夜以继日地琢磨着写作,整天试着往空白的稿纸上写点什么。”
想想看,一个知青,在砂锅寨同农民一样贫穷,吃不起肉,买不起油。每晚每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工资拿,前途在何方?他的自小一块儿长大的同学一边寄稿子给他,一边写信劝他现实一点,灵活一点,找找门路,尽快落实工作要紧。你要当作家的理想是小时候的一时狂热,现在不行了,作家协会没有了,你还想当作家,那除非是疯了,你就把你自己弄得与生活格格不入了。
确实的,换了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生活在没有希望的环境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收不到写作带来的果实时,早就气馁或干脆“疯”掉了。叶辛却相反,有如一把宝剑,愈挫愈砺。尽管当时,有一些知青嘲笑他,那意思自然是不显自明的。叶辛非但不难过,反而说:“让他们说好了,说得越多越好。不是我今天来打‘马后炮’,当时我确实是那么讲的,真要谢谢那些说风凉话的人,当时要没那么多人说,也许我的劲头还没那么大呢。真的!”
不由使人想起古代的苏秦,在他发迹之迹,很受了他家人的一番奚落。他并没有怪罪他们,只怪自己不努力。于是,他发愤了“头悬梁,锥刺股”终于成功地当上了联合国秘书长,挂了六国相印。另外,在方聊见姑一戏中,方聊前去姑妈家去借考本,姑妈乃欺贫爱富之人,见方聊家一贫如洗,不但不借给他钱,还夹枪带棒地嘲讽了他一顿:方聊若有高官做,我姑妈头顶香盘来接侬!结果,方聊在姑父的帮助之下,果然一举高中!当然,不论是苏秦还是方聊,自然会碰到“前倨后恭”的场面。这都毋须赘言。叶辛并没有在流言与压力底下停笔,仍然对自己不敢有“半点松懈”之意。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天将大任于斯人也”之感?如果有,那他必然心甘情愿地“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了。
1975年10月,叶辛过了二十五岁月生日。25岁听上去很年轻,但对一个知青来说,意味着招收学徒工,人家不收了;抽调时,排斥在外了;当大学生,嫌大了。这情景,颇有些像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叶辛插队五六年后,地区的农校、师范、卫校、省财校等要重新招生,首批招的绝大多数是知青,叶辛没去报名。师范学校一个老师,出于同情,亲自上门来劝说,他也不去考。一个知青,能有机会离开艰苦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的农村,能有机会去读书,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呀!他怎么这么傻呀!难道,他真的想扎根农村一辈子?别的知青一遇上这种机会,早就走了,早一点去读书,然后找个单位,再然后结婚生孩子,一辈子就这样了!叶辛说:“我还年轻呢,总得追求一些更加高尚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在追求的道路上半途而废呢,我要坚持下去!”
如果有人给他打保票说:叶辛,你一直坚持下去,我保证你能当成大作家。当不成,拿我是问。那叶辛的举止尚能让人理解。问题是:谁也不可能给他作这样的保证。他也不知道今后自己能不能成功。可他在无知的情况下坚持着,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人生贵在坚持,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在无数个孤寂难眠的夜晚,他以李白的话自勉: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当时,对叶辛来说,最大的苦闷是精神上的。虽说,他与王淑君相爱了,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但几年后,王淑君被招工当了工人,拿工资了。尽管她对他仍然一往情深,但由于重山隔水的,相见不易,仅凭鸿雁传递心中的思念与情愫。自己的恋人已经是工人了,有了固定的收入,而他仍在砂锅寨当着扛着锄头与土地作战,仍在劳动之余写作,做着作家之梦,但他的心里不甚踏实,万一心爱的姑娘离开他了怎么办?这样的人不是说没有,比比皆是呀!知青在插他时,由于特殊的环境,双方很快地就相爱了。一旦一方返城或参加工作后,情况马上有变。叶辛想:自己会不会碰上这种事情呢?这种担心直到1979年他们结成伉俪才告完成。
1977年春天,是叶辛一生里值得纪念的一个春天!
这一年春天,他的处女作火娃出版了!第一版印了20万册。第二版加印了17万册。出版不久,又很快被译成肓文、朝鲜文,改编成了连环画,并与导演谢飞一起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拍摄成电影公映了!
1979年秋天,叶辛在贵州山区猫跳河畔的一个偏僻的峡谷里写完长篇小说风凛冽,接着写蹉跎岁月。那时的叶辛正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将近30岁的叶辛,尚无一个固定的工作。他落户的山寨说,他的户口迁出去了;县属的工厂说,户口在我们这儿,他如来上班,仍是学徒工待遇;上海街道的知青办说,你的户口不在农村,我们不能把你作为知青调回。叶辛像一只皮球,在人世间被人踢来踢去。没有一个归缩之处。所幸到了十月份,他终于领了平生第一份工资!
1982年2月,蹉跎岁月出版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播放时,那首由关牧村唱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总是响在大街巷,听几遍,就能唱了。直到现在,许多人仍能哼唱出这首“老歌”来。
1983年4月的一个普通日子,叶辛于病中写作三年五载的中卷拔河。上午十点差20分时,来了两位新华社记者,含笑告诉他,在有681个代表参加的省人大会上,刚刚宣布了选举结果,他以666票当选为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如果说,人生有转折点的话,那么,在新华社记者为叶辛摄下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之时,就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此以后,叶辛已不再是砂锅寨那个放牛耕田的叶辛了,也不再是那个把搓衣板放在膝盖上写作的叶辛了。他从猫跳河畔调进了贵州省贵阳市文联当专业作家,很快地,担任了山花杂志的主编。1988年元月,叶辛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电视连续剧家教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其小说于1998年荣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1990年,叶辛回到了瞪违已久的故乡上海,出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叶辛有一张照片,摄于上海作协主席团办公室外的小阳台上,目光前视,正在沉思着什么。他在想什么呢?他的整个一生?抑或是人生里的某个片断?也许他什么都没想,他只是看着前方的一树花或一丛草。1992年12月,长篇小说孽债出版,共印了3万册。后来,这总长篇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创下了上海电视台电视剧收视率之最。那首哪里有我的家一歌让多少人流泪啊!“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弄得大人孩子都擦了不少餐巾纸。1993年2月,叶辛当选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95年3月,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印行6万套。随后,在南京、北京、徐州、无锡等地签名售书,均引起热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东方之子——叶辛”1995年,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1996年,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国际笔会的亚洲、太平洋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名为“都市与乡村”——两副目光观照世界的论文。同年隆冬,第五次中国作协代表大会上,叶辛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和北京电视界尤小刚、曹琦同赴美国、加拿大作创作访问。
1997年金秋,叶辛的家从浦东搬到浦西的肇嘉浜路一侧。这里离开童年时代生活的永嘉路非常之近。三十几年,叶辛走了一大圈,又回来了。叶辛说:“人生环形道,恰如一个圆”
在人们的印象中,叶辛似乎写的多是知青题材的小说,其实,他的小说涉及面非常广。尤其是一般作家不敢涉及的领域如华人世界,他也照写不误,接二连三地写出了华尔街来客、风云际会宋耀如和陈香梅等,以他自己独有的笔触来描绘华侨和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思乡之情。以他特有的目光与视野,开掘了历史的纵深感。其中,风云际会宋耀如(二十集电视文学剧本)荣获“金狮荣誉奖”最近,叶辛完成了电视连续剧蒲在亭的创作。同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反邪教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生命的呼唤的创作,正在拍摄之中
写到这里,似乎只道了叶辛行状之万一。文中点到的书仅是创作的一小部分。他的书有七八十种之多,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叶辛是名符其实的。许多作家被人赞之为“著作等身”其实只是“著作等脚背”
叶辛在他的半世人生里有一句感叹:哦,踏着往事的阶梯,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文字走到这里,可以回过头去看看开头的那个乾卦了。一开始,我就说,那个乾卦就是叶辛一生的缩影。只有先把叶辛的道路作一个大略的回顾,我才有理由说这句话。我们来看初九爻的爻词:“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叶辛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生于1949年,自然属牛不属龙。但他确确实实是条龙。砂锅寨时包括在黔湘铁路劳动时的叶辛,是条潜龙。“潜龙勿用”的意思是说,友潜藏在水中,尚没有发挥作用。象传以“阳在下也”解“潜龙勿用”赋予它特定的内涵,就是说,龙所反映的乾阳之变化,于初爻之时为刚刚开始,它的变化还没有显现出来。那时候的叶辛只知道写啊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将来的某一天真的会变成一个大作家。但其实,那时的他已具有的龙的气质,只是此时的龙仍在沉潜状态。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龙出潜而呈现于地上,这一物物象可以反映乾阳的变化已显现可见。如果就人事讲,则为大德大才之人经过潜藏修养之后出来活动,其德业可以施之于世了,可以有所作为了。用到叶辛身上,正是他出版并公映火娃的时候。这是他这条“潜龙”抬头之始,故说“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每日行事不息,一天到晚时刻警惕着会不会发生危难之事,如此方可无过错。象传以“反复道也”作解释,其实是在强调乾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由于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它总会有反复,不可能呈直线上升之势。叶辛虽然获得了火娃的成功,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尚处于不稳定中,正式的工资都没有,他一直在写,直到写蹉跎岁月时,他的生活仍在“动荡”之中,但这种“动荡”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厉无咎”的,不妨事儿,马上就要拨开乌云见太阳了。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跃在渊”即是说龙或跃起或在渊,进退自如。象传据此而言“进‘无咎’也”肯定了可以进。实际上是说,在经过了矛盾斗争的反复之后,乾阳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继续上升的趋势。我们把这种形势放在叶辛生活的那一段比较好呢,就是他调到贵阳市以后那段生活。贵州是叶辛真正出名的地方“潜龙”不必再潜了,马上可以飞上天空了。那时的叶辛,做了山花杂志的主编,又担任着全国青联的领导职务,完全是一派乾阳气象了。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是乾卦的第五爻位,龙跃起而飞上了云天,这一物象比喻乾阳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若就人事讲,正是大德大才之人登上人生高峰的大有作为之时。叶辛从贵州开始到回归故乡,都可以看作是这个九五爻位的意思。近十年来的叶辛,创作丰收,事业顺利,可谓飞龙之在天也。
上九:亢龙有悔。
别以为看到这一“悔”字就不好,实际上,人生若能从容地从“悔”(即缺憾)中穿过,必能享受一个圆满的人生。乾卦发展到上爻,龙已飞到了极点,必有缺憾。待到叶辛空闲下来,去问问看,他这一生,有些什么缺憾就知道了。他不可能说:我这一辈子一点缺憾也没有。没有缺憾的叶辛是不真实的。更何况,这种缺憾即便真有,亦无非是整个人生的一个小小点缀而已!自古人生,谁无缺憾!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行文了。我把周易里乾卦拉出来,当作叶辛一生的缩影,全是兴至所之,以图一时之快的,定有牵强之处在。不过,我觉得乾卦非常吉祥,我愿意把这份吉祥之意送给叶辛:元亨利贞。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编者按 叶辛,片片皆辛苦。能文者利文不利己,留下的是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沉甸甸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