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x.cc,最快更新墨香风韵 !
天地初创,始分阴阳,阴阳交合,以精化气,调阴补阳、捐阳济阴,阴阳互长,生生不息。
凌云志脱掉衣物,盘膝而坐,将动情不已的宁吟抱入怀中,宁吟心中明白阴阳双修要开始了,羞涩地睁开水汪汪的大眼睛,面对凌云志跨坐下去,香臀下移,‘啊’宁吟呼痛出声,凌云志轻轻托住她的娇躯,延缓她的疼痛。稍许,宁吟的娇躯缓缓一坐到底。
凌云志急忙按照阴阳修功决的方法,推动内业的运转,只感觉从两人的交合处传来丝丝凉气,融入他的内业运行之中,与他雄浑内业中包裹的一缕阴柔碰到一起,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斗争的结果就是把那刚吸入的凉气中一点热气给挤了出来,热气像有非常强的亲和力,逐渐地把那两股阴柔之气融合在一起,阴柔之气逐渐壮大无比,欲要突破浑雄阳气的包裹,阴阳之气开始争斗,随着宁吟的一点真阴的加入,阴阳之气终于势均力敌,推动着内业雄壮无比地冲向断裂的经脉处,一股股疼痛传来,凌云志咬紧牙关。
奇迹产生了,断裂的经脉在阴阳之气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地开始恢复生机与活力,终于接续在一起。积蓄了良久的阴阳之气气势磅礴地冲过经脉修复处,一边阴阳融合,一边势不可挡地沿着平时运功路线冲向任督二脉,只听噗的一声,任督二脉意外地被打通了。
运行一周天后,气劲逐渐没有了凉意,并且变得粗壮起来,运行两周天后,气劲变得更加强大,忽然犹如脱缰野马般向两人的交合处冲去。
凌云志只感觉气脉通畅,浑身舒泰,精力充沛,六识聪颖,心灵升华,沉浸在内心的喜悦之中,任由内业通过结合处倾泄到宁吟的娇躯中。
内业在宁吟的身体中运行一周天后,融合了宁吟的内业,又返回凌云志的身体中,就这样,内业在两人的身体中周而复始地运行不止。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内业不再运转,凌云志只感觉从未有过的清爽,浑身充满了劲力,各种感觉器官格外灵敏,心中充满了喜悦,阴阳修功诀第六段心法已经顺利通过,步入到第七段心法之中,只要将第七段心法练成,按师傅的说法,阴阳修功诀便已达大成之境,到那时在武林中将难有对手了。
宁吟则有种像脱胎换骨一样的感觉,全身的经脉中充满了浑厚的内业,浑身清爽宜人,六识聪敏,特别是下身格外的敏感,酸、麻、痒,不觉动作起来。
凌云志正是求之不得,于是赶紧配合动了起来。整个房中顿时春色洋溢,艳光无边,多少次巫山云雨,娇喘连连,落红点点,良久,室内终于没有了动静。
赵武灵王的相貌远说不上英俊,但非常地有气势,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正在向前边凝视和沉思的大眼睛,给人一种坚毅、沉着,而又富于智慧的感觉。
凌云志在赵王宫殿中见到了这位实施韬光养晦、胡服骑射等强国方略而名垂青史的赵武灵王。心中暗道,赵武灵王现在应该是26岁,已初显锋芒,颇具王者威严。想想不久的将来,要与这位英明神武的赵王一较高下,凌云志心中就难以抑制地兴起兴奋的澎湃和高昂的斗志。
陪同凌云志前来进见赵王的肥义,见赵王陷进沉思之中,轻声提醒道:“大王,燕国辽安君凌云志已经前来。”
赵武灵王闻声,眼光扫到凌云志的身上,眼睛一亮。好一位丰神俊雅,器宇非凡的美男子,心中暗赞,朗声笑道:“凌先生,本王期待这次见面已经很久了。这次先生在本王境内遇刺,让本王很是惭愧啊。”
凌云志上前斯文一礼,然后说道:“此乃齐国惧怕我们两国联盟而采取的鬼魅伎俩,小人诡计防不胜防,与大王何干。”
赵武灵王微微一笑,说道:“难怪先生能崛起于东北,如此胸襟常人难及啊。赐座。”
凌云志谢过赵王,随肥义在案几后坐下,赵武灵王也回到他的座位上坐下。
赵武灵王看向凌云志,说道:“本王对凌先生提出的对付中山之策非常感兴趣,前已通知公子职,本王原则上同意与燕国联盟,并帮助燕国复国,就等先生康复商量有关的细节问题了。”
凌云志神色恭谨地说道:“大王英明,在下受公子委托,正是前来商量此事的。前在魏国,已经得到魏国的同意,由魏、赵两国同时陈兵齐国边境对齐施压,迫使齐国抽调驻燕齐军回国,并持续保持高压状态,使齐国不能在我军收复失地时从其国内向燕国派出一兵一卒,这样大事可成矣。现在就等大王的同意了。
当然为了报答大王的帮助,我军把齐军消灭、驱逐出燕国边境以后,将与贵国军队同时进攻中山国,我军旨在收复失地,并为大王军队牵制住中山国和齐国的军队,这样一来,相信以贵国的军力一定可以得到中山大片的土地和众多的城池。不知大王对在下的建议是否满意?”
赵武灵王当然满意极了,谋取中山,打通南北通道,是他盼望已久的目标,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施,现在凌云志将这个机会送到了眼前,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了,郑重地表示支持凌云志的建议。
然后凌云志与赵王君臣就具体的出兵细节作了商讨,确定无疑后,凌云志婉拒了赵王的留宴,告辞回到鸣月酒楼。
次日,赵王在赵国朝会上宣布,有鉴于齐国无理侵犯占领了赵国的盟国燕国,为维护盟约的庄严和责任,赵国将动员所有的军事力量陈兵齐、赵边境,讨伐齐国的暴虐行径。经过大臣廷议,一致同意赵武灵王的决策。
赵国随后向魏国、齐国派出了使者,与魏沟通同时出兵事宜,向齐国提出从燕国退兵的要求。